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和國粹,這些年來有了較大發展,但讓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也不少。現在不少中醫特別是所謂大醫院的中醫執業人員診療能力較弱,他們長期過多地依賴現代西醫診療設備,卻丟掉了傳統中醫的精華,“辨證施治”“望聞問切”的意識和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嚴重退化。
此外,目前中醫人才隊伍年齡偏小且年齡結構不合理。以山東為例,全省現有中醫藥院校3所,公立中醫醫療機構122所,科研機構2所,中醫藥從業人員6萬余人,每年都培養一批大中專畢業生乃至研究生,并對已有醫護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表面看人才濟濟,但這其中真正屬于專家型的傳統中醫人才并不多,且中青年骨干人才少,一些名老中醫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思想得不到很好的傳承,一些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和方法得不到有力的推廣,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
另外,盡管我們采取了不少傳承和發展傳統中醫藥的辦法措施,但實踐中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有些政策落實不到位,有些方面支持力度不夠。體現中醫藥特點的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準和執業資格認證制度還沒有真正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工作還沒有真正開展起來,中醫藥專業考試方法和衡量標準也還很不完善。另外,中醫藥市場中的假冒偽劣和坑蒙拐騙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還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長期以來,我們注重了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這也是應該的,但卻相對弱化了對傳統中醫人才的培育與師承,這不能不說有失之偏頗之嫌。在思想認識上,有的認為西醫從研究到臨床,從檢查到治療,都有標準,既定性又定量,是真正的科學,而中醫藥往往是“柔性”的,算不上真正的科學。其實,傳統中醫所講究的虛與實、陰與陽、經絡與穴位等等,用解剖學以及現代儀器設備是難以確認的,但它們確實存在著,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望聞問切”、“辨證施治”、標本兼治、調理等等的診療理念與方法,更是“動刀拿剪”所難以替代的。認識上的偏頗往往會導致工作上的扭曲。除此之外,散落在民間的一些中醫世家受傳統門規觀念的影響,“秘不外宣”“閉門傳承”“傳男不傳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中醫藥的傳承發展。
破解上述問題,我認為要創新發展理念,倡導“兩個遞進式結合”,即中西醫結合與發展傳統的純粹中醫藥相結合;要加快人才培養并努力提升現有執業人員的診療水平;應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撐體系。支持建立包括人才庫、智能庫在內的中醫藥資源庫,全方位、立體式、系列化地發掘、保護、傳承和發展祖國中醫藥;探索建立體現傳統中醫藥特點、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對不同層面的專業人員更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體系、考評辦法和執業資格認證制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更多的人知道國醫的優勢與特色;強化監督管理,健全法規制度,加強市場管理,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和假冒欺詐行為,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祖國中醫藥健康發展。
(潘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