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在5月19日“世界炎癥性腸病日”前夕,啟動了“愛·常在,你并不孤單”健康宣傳活動,旨在喚起公眾對炎癥性腸病這一慢性、致殘性疾病的關注。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組長、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錢家鳴教授說,全球有500多萬炎癥性腸病患者,我國患者人數約有34萬人。炎癥性腸病是指導致腸道炎癥或潰瘍的疾病,癥狀有腹痛、腹瀉、痙攣、乏力等,主要分為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近10年間,潰瘍性結腸炎增長2.3倍,克羅恩病增長達15倍。
克羅恩病是以發現該疾病的醫生名字命名的,是一種可累及胃腸道全層的慢性進展性疾病,以多階段腸道潰瘍為主要臨床特征,發病人群多為15-35歲的青壯年人,城市發病率高于農村。潰瘍性結腸炎的影響則常局限于結腸(大腸),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歲。
上海炎癥性腸病研究中心主任冉志華教授介紹,遺傳、環境、病毒或細菌感染、免疫系統異常等,都可導致炎癥性腸病,該病目前無法治愈,但可期望臨床緩解、快速控制癥狀及達到黏膜愈合(恢復腸道功能)。如果懷疑自己符合疾病癥狀,要及早到醫院確診。使用生物制劑治療可使黏膜愈合率達到50%—70%,早期聯合免疫制劑治療愈合率可達到73%。
亞洲炎癥性腸病與結腸炎組織主席胡品津教授表示,炎癥性腸病是終身的致殘性疾病,也是消化系統疾病中最難診治的疾病之一。經常發作的腹痛、腹瀉,讓患者頻繁住院,反復進行內科、外科治療。有的患者會出現腸道狹窄梗阻、穿孔,有的會發生眼部、關節、皮膚等腸道外合并癥,還有的甚至會慢慢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胡品津教授說,建立由內科、外科、內鏡、放射、病理、護理等專業人才組成的診療團隊,定期隨訪患者,幫他們回歸正常生活,是目前急需開展的工作。石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