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天津6月8日電(許曉華)“房顫(心房顫動)可能導致多種不良后果,最嚴重的是房顫引發的卒中。”6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萬征在“中國房顫日”活動上介紹。
據統計,在中國30~85歲居民中,房顫患病率為0.77%,患病人數已達數百萬,已成為一種心血管流行病。與無房顫人群相比,房顫患者罹患卒中的風險高出近5倍,并且房顫相關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殘率及復發率很高。
世界心臟聯盟理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胡大一指出,有效的抗凝治療是預防和降低房顫相關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發病率的關鍵。然而,我國房顫患者接受抗凝治療的比例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當前全球房顫卒中高危人群口服抗凝藥的應用率為34.4%,而中國僅為13.5%,而且抗凝治療也不規范。
據悉,阿司匹林是房顫患者抗凝治療過程中使用最為廣泛的藥物,但胡大一指出,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抗血小板治療,它并不是抗凝藥物。經典的傳統抗凝藥為華法林,抗凝效果明顯,但需常規監測凝血指標。
近年來,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和達比加群均已在我國上市。胡大一介紹,對三種新型口服抗凝藥進行的間接比較分析的結果均表明,阿哌沙班在降低房顫患者出血發生率方面表現更優,而且與阿司匹林相比,它可顯著降低卒中發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風險。
胡大一和萬征指出,雖然新型口服抗凝藥可方便、安全和有效預防房顫導致的卒中,但提高公眾對房顫相關性卒中的預防意識和建立主動為房顫患者提供卒中預防指導和服務的體制、技術和團隊一樣是疾病防治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