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過。想要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父母就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幫助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但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樣“一點就透”,迅速領悟家長的意圖,所以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既清楚地知道這些規則,又不至于扼殺他的自由天性或造成心理問題。
生活上立規矩要聽孩子意見。生活中需要孩子遵守的規則很多,小的如起床時間、鍛煉習慣、玩具收納、寫作業等,大的如公共場合排隊、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等。所有的規矩除了要給孩子講清理由,也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探討,尊重他的表達權和個人意愿,尤其是那些非強制性規則。在民主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更懂得尊重他人,規則容易內化,實行效果好。比如,規定孩子的起床時間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起床后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倒推出起床時間,如果想晚起十分鐘,需要壓縮哪部分時間,具體怎么做,最后定出最終的起床時間來。
規矩內容要明確,有可操作性。孩子對一些事情的理解方式更傾向于形象化思維,為減少溝通中的誤解,規矩內容一定要清晰,有執行操作的步驟最好。有些家長會給孩子布置家務勞動,但孩子可能完成得不夠順利,反遭家長斥責,結果導致孩子的積極性受影響。舉例來講,如果想培養孩子自己收納玩具的習慣,就要明確告訴他,什么玩具收在哪個位置,怎么收。你們可以一起畫出或者寫出玩具收納的規則、步驟,貼在墻上,時刻提醒。
講清楚不守規矩的后果。立規矩時盡量給孩子講清后果,最好是跟他切身利益相關的。比如起床問題,可以告訴孩子:“媽媽要先送你上學,然后要趕去上班,如果因為你的磨蹭而讓媽媽上班遲到,單位就會扣工資,那這個月你的零花錢就要減少或者被扣。”
沒守規矩時,也不要給他貼標簽。立下的規矩,如果孩子做不到,可以三令五申,或者換用別的方法,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你就是笨,這都做不到”“你就是起床困難戶,真煩人”等等。父母說什么孩子都會相信,隨意給孩子貼標簽,不但起不到督促的作用,還可能使孩子破罐子破摔,更加難以遵守規矩。
別當著孩子的面告狀。有些家長會對配偶說:“你兒子今天又遲到了,你看怎么辦”“他今天又打了別的小朋友,我上次說他也不聽”……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錯誤被拿來當場討論,這樣的話在孩子聽來就是一場批判大會,不僅影響自尊心,還可能使他越來越“皮”。如果家長一方已經對孩子進行了教育,就不必再向另一半告狀了。當然,如果另一半有保護孩子自尊心的意識,不會繼續批判孩子,而是蹲下來安撫,問問發生了什么事,幫他看到自己在事件中的表現,提出期待,扭轉伴侶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也可以化傷害為教育契機。
守了規矩,要及時表揚、獎勵。表揚獎勵可以不拘一格,是孩子需要的、喜歡的就好,如果沒守規矩也要適度懲罰,要按之前制定好的規則進行,不能變成家長宣泄情緒的方式。比如,規定遲到了就要扣除零花錢,那就執行,不要再指責,“你看看你,真是讓媽媽丟人,都是因為你,我又遲到了!”家長的情緒化表達,不僅破壞規則,也會把自身的壞情緒傳遞給孩子。
利用動畫片、故事等間接傳達你的期待。比如,不希望孩子碰易造成傷害的東西,可以講一個小朋友自己去摸燃氣灶被燙傷的故事,或者讓孩子摸一下熱水杯,問“燙不燙”,告訴他,開水、火、電等都是危險的東西,要避開。也可以在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的時候,借助里面的場景和孩子探討,如果他是里面的角色會怎么做,爸爸媽媽希望他怎么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