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熱情不高,多個社區轄區居民人口簽約率不到10%,一些群眾上網用百度自診也不考慮家庭簽約醫生。一些剛開始該項簽約服務工作的基層醫生表示,到今年年底,難以完成與轄區居民簽約率達15%的任務。(7月4日《信息時報》)
出現“問百度不問家庭醫生”的情況,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反思。據報道,此次廣州市家庭簽約醫生遇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地群眾對家庭醫生的概念不了解、很模糊。有的患者甚至表示擔憂:聽說簽約需要提供個人資料和病情信息,擔心個人資料泄露,造成困擾。
家庭簽約醫生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為什么在推行兩年多后,群眾還不了解甚至對此有誤解呢?原因也許很多,但非常值得追問的一點是,當地有關方面在這項工作事前、事中的宣傳上做得夠不夠、有沒有深度和效率?一些群眾“問百度不問家庭醫生”,說到底是對家庭簽約醫生的不信任。家庭簽約醫生水平不高,還不能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口碑,無疑是另一值得關注的軟肋。
此外,許多人并不急需、在乎家庭簽約醫生,也說明居民有可選擇的相對較寬的渠道,比如直接到大醫院就診的渠道還是可行的。這就說明,分級診療進展緩慢,群眾還沒有形成分級就診的習慣。可見,讓家庭簽約醫生有效推行,需要諸多配套工作和改革同時有效推進。比如,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基層醫療人才尤其是全科醫生的培養,繼續深化醫改,讓分級診療等盡早落地。(余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