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是第12個“世界過敏日”。為了提高廣大民眾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和重視,避免患者在過敏性疾病診斷及治療上走彎路,日前,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廣中醫)哮喘及過敏性疾病研究所舉辦了過敏義診和醫患互動沙龍活動。活動中,專家特別針對暑期出游途中可能出現的過敏反應做出解說。
現場實錄:那些刻骨銘心的過敏經歷
在醫患互動沙龍活動中,患者紛紛講述了自己的過敏經歷。36歲的謝先生說,自己每次吃了魚、蝦、蟹等食物后,就會蕁麻疹復發,皮膚奇癢難忍,有時還伴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林女士則說,自己對大掃除有恐懼癥,因為每次一搞衛生她就鼻炎復發,鼻涕流不停,噴嚏一串串地來。
“跟我相比,你們那都不是事兒,我這個可是能要命的。”說起過敏史,患者陳大姐直言自己罄竹難書,因為患有過敏性支氣管哮喘,多年來,陳大姐一直嚴格忌口。但有一次同學聚會吃自助餐,老同學出于關愛,幫她夾了一個她愛吃的粉餃。估計夾粉餃的夾子剛被人用于夾蝦蟹之類的食物,她吃下沒一會就劇咳,隨即出現胸悶、氣喘、氣緊癥狀,同學趕緊把她送到醫院。這次哮喘復發使得她在今后每次出去用餐都特別當心。
專家分析:暑期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期
據廣中醫哮喘及過敏性疾病專家李素芬副主任醫師介紹,過敏反應是指機體免疫功能“過高”,超出了正常范圍,對外來物質進行抗擊處理的同時,損害自身正常的組織,引起機體生理機能的異常改變,這在醫學上也叫變態反應(或超敏反應)。
如今,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抗生素的濫用等,過敏性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疾病。每年暑期,醫院里因過敏就診的患者都大幅增多,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在醫學上被稱為過敏源。當人體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在過敏源的刺激下,就會發生過敏反應。
李素芬說,旅途中常見的過敏性疾病臨床表現多樣,主要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皮炎、過敏性腸炎以及支氣管哮喘發作等。
專家提醒:遠離過敏源是首要措施
“要預防過敏反應的發生,就要找出過敏源,并且盡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源。”李素芬表示,要想減少并預防旅途中過敏性疾病的發生,首先要了解過敏源并加以避免。除了平時生活中注意引起過敏性疾病發作的環境和物質,也可以通過過敏源檢測來發現過敏源。
旅途中,過敏體質的人要避免到過敏源濃度高的地方,如人口密集、揚塵多的地方、公園花開多的地方、重油煙的地方,不可避免時要帶眼罩、口罩,以減少過敏源(包括冷空氣)對鼻和氣道黏膜的刺激。進入旅店房間后盡量先通風,盡量選擇非地毯、最好有凈化功能的房間,減少因霉菌和屋塵螨引起的過敏性疾病發作。
同時,過敏體質的人盡量不要用香精物品如香水、化妝品等,避免化學物品刺激引起過敏性疾病發作。忌食已知對己過敏的食物,如海鮮、雞蛋、荔枝、芒果、桃子等。哮喘的病人則要注意運動量,避免劇烈運動后咳嗽和哮喘發作。
李素芬提醒,過敏體質的人外出旅游時,最好隨身攜帶一些抗組胺類藥物、支氣管舒張藥和抗炎類藥物等,以備不時之需。
(記者黃翠巧 通訊員廖怡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