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2016年光彩·西藏和四省藏區母嬰健康行動”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湯亞南(左),在索縣人民醫院為藏童義診。 |
1名患兒身后有6 名家長
患兒家長大多數心情焦躁,遭誤解、受委屈成了兒科醫生的“家常便飯”
“兒科風險太大了。一個孩子看病,后邊往往站著6個家長:父母加上4位老人。這種狀態下,兒科醫生壓力很大。小孩病情稍有變化,家長馬上就會情緒激動,假如此時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更嚴重了。”武漢市中心醫院副院長李文洲對記者說。
兒科患者病情復雜、變化快,一旦病情加重就會危及生命,而且患者年齡小、無法清楚表達,醫生需憑借經驗診療。孩子身體不適時,父母第一選擇往往是送醫,直接增加了兒科的工作量。我國兒童多為獨生子女,送醫時陪護人員多,兒科診室內人滿為患,醫務人員在接診過程中,經常會被家長抱怨。遭誤解、受委屈甚至成了兒科醫生的“家常便飯”。
“高峰時,我們每個人一天扎200個針,還要應對家長的各種‘不配合’。”北京某兒童醫院急診科護士小丁說,患兒家長大多心情焦躁,三天兩頭找茬,醫護人員被罵被打是常事。
前段時間,一名新生兒住進北京某兒童醫院重癥監護室,孩子的姥爺特別著急,非要科主任白紙黑字寫下承諾書,確保孩子百分百康復,沒有任何后遺癥。事情很極端,卻反映了人們對兒科的要求和期望值明顯高于成人科室。
在高峰期,北京市兒童醫院院長助理、眼科主任醫師于剛出一次門診要看100多個小病人。“那么多孩子,我可以浮皮潦草地看,很快就看完,但這樣對不起家長,更對不起孩子,不能把孩子的病情耽誤了。”
大量醫療糾紛就是因患者太多、醫患交流不充分造成的。于剛專家團隊做起線上醫患交流,開設了寶寶眼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患者群,發表科普文章,回答了數十萬母親的問題,頁面訪問量達到1.2億人次。“這種交流拉近了醫患之間的距離,也有利于更好地為孩子治病。”據于剛介紹,10年前眼科的醫患糾紛幾乎每天都有,大夫常被醫院領導叫去談話,現在基本沒了糾紛,有的都是表揚信。
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徐榮華認為:“一方面要長期開展優質服務活動,評選明星護士、醫師,一方面通過信息平臺,讓醫院的輔助科室積極配合兒科,兒科病人就診可根據需要開通綠色通道,減少醫療安全隱患。”
退休醫生填補空缺
招不來人,留不住人。兒科醫護人員長期處于連軸轉狀態,高級職稱人員尤其少
“兒科的發展是我最頭疼的事。”李文洲說,“我們非常愿意把兒科做起來,問題主要在于招不到人。”
據武漢市中心醫院兒科主任姜紅介紹,兒科醫護人員長期處于連軸轉狀態,迫切需要補充人手,但總是面臨招人難的尷尬。兒科辭職率也比其他專業高很多,去年該院招的兒科醫生中,有兩名工作不到一年就辭職了。醫院只好返聘了3名退休的兒科醫生,彌補人手不足。
在上世紀末,全國所有高校的兒科本科教育被砍掉,本意是希望兒科醫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成為高端專科醫生,卻沒想到出現“兒科醫生荒”。李文洲認為,其實活躍在一線的兒科醫生,絕大多數是本科學歷。回頭來看,當時應該保留本科教育,激勵大家往更高層次深造,而不是直接砍掉。目前,已有8所高校恢復了兒科教育。
“有些地方為了補齊兒科教育的短板,開始降低門檻。我認為,兒童病情具有特殊性,病情發展是非常快的,這對醫務人員素質要求更高。如果降低門檻,醫生素質達不到要求,反過來就會毀了這個專業,導致惡性循環。”李文洲說。
招不來人,留不住人,導致兒科醫生極度缺乏。國家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為11.8萬名,每千名0—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而美國、加拿大、日本每千名兒童的兒科醫生數為0.85—1.3人。我國兒科執業醫師日均承擔的門診數約為17人次,是普通醫療機構執業醫師的2.4倍。
怎么解決兒科醫生不足?李文洲說,兒科醫生不能只看學歷,而要看臨床經驗。希望更多的優秀人才熱愛兒科事業,進入兒科醫生隊伍,這是緩解兒科醫生短缺的長遠之計。
“10年來,我們致力于提高醫生水平、眼科技師、護士專業能力,打造兒童眼科品牌醫生,嘗試專家團隊出診,打造體制內的醫生集團,目的就是進行人才梯隊建設,營造留住人才的環境。”于剛說,目前科室已引進、培養了15名副高、正高眼科兒醫。雖然要做的事情似乎越來越多,但是科室逐漸壯大,來就診的患者也越來越多,醫生的價值感在逐步提升。
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
兒科醫生薪酬待遇偏低。盡管醫院給予傾斜和保障,但仍需要在制度方面進行完善
技術價值難以得到體現,收入偏低,晉升不易,是兒科醫生的普遍體會。
很多人看不起兒科醫生,稱他們為“小兒科”。實際上,兒科的復雜程度更甚于成人。于剛說,兒童眼科手術的難度非常大,器官小,眼球壁薄,孩子本身不懂配合,麻醉風險大。“我們曾給出生20天的新生兒做過手術,難度可想而知。”“做3個大人眼科手術的難度不如做1個低齡兒童手術的難度。”
北京市兒童醫院眼科副主任吳倩說,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有兒童自身的特點,病情進程較快,但大部分兒科醫生都是到醫院輪轉時才接觸到兒科,實習時間一般只有一個月,培養需要很長的周期。但收入與付出并不成正比,“我原來是在成人眼科工作,做一個白內障手術的收費價格比兒童高數倍以上,成人近視眼手術一天能做到50多臺,這些在兒科都不能實現。兒童用藥也比成人更加復雜、危險。看病的過程中不僅要哄孩子,還要和家長溝通,工作的強度更大,醫生的責任更大。”
兒科晉升比成人科室難。兒科領域窄,兒科醫生一般忙于臨床,沒有時間和精力做科研,發表高水平的論文難上加難。
“與國外同級別兒科醫生比,我國兒科醫生的薪酬制度不合理,負荷比較重,大醫院接診的患兒特別多,但是有很多服務項目收不了費,造成救治的患兒越多、醫院虧損越嚴重,沒有很好地調動醫院、兒科醫生的積極性。”于剛說。
如何提高兒科醫生的薪酬待遇?
李文洲認為,薪級工資是政府制定的,相關部門不會針對醫院更不會專門針對兒科醫生制定標準。在績效工資方面,武漢市中心醫院大力傾斜,保證兒科醫生的收入不低于全院平均水平。該院還根據兒科醫生工作量,適當給予激勵。
李文洲建議,適當調整兒科診療費和其他項目的收費標準,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和職業風險。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當年所在的春熙路變成步行街后,市民開車帶孩子看病不方便,再加上資深醫生陸續退休,醫院兒科跌入了冰點。兒科的床位由60多張變成了10多張,還住不滿,兒科醫護人員的收入在醫院也是最低的。
“為了讓兒科醫生安心工作,我們首先調整了收入分配制度,向兒科傾斜并給予補貼。”徐榮華說,醫院還給兒科擴場地、添設備、增新生兒病房等,讓兒科“起死回生”,并鼓勵醫務人員進行深造。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15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