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網絡,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大事,不去商場就能買到心儀商品,不必舟車勞頓就能和親友無限暢聊……基于這點,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的“宅生活”,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開始在全球年輕人中流行,并逐漸衍生出“宅文化”。雖然“宅”是個人生活的自由選擇,但各國專家還是對此表示了擔憂。
多國民眾都愛“宅”
小張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白領,整日忙忙碌碌,每周最盼望的就是周末。一到放假,蒙頭睡到自然醒,起來后就是看電影、看漫畫、刷朋友圈、更新微博。家里備著泡面和零食,餓了就隨便吃點,困了就倒在沙發上睡會兒,十足的“周末宅女”。“有時,我也想出門和朋友逛街,但起床、梳洗、打扮完已經是下午了,想想就算了。”小張說,上班5天已經夠累了,周末需要一點獨處的時間。
“在自己的空間里能讓我找到安全感。”“宅男”小王畢業兩年來換過數次工作,一次次的工作讓他嘗盡職場的辛酸。半年前,小王辭去工作后,幾乎所有時間都在家度過,購物選擇“淘寶”,吃飯就叫外賣,在網上玩游戲、看電影、聊聊天……在他看來,這是一種自在的生活狀態,無拘無束。為此,小王家人抱怨他荒廢時光,不止一次勸他振作起來。
像小張、小王這樣的“宅族”如今十分龐大。國內調查發現,七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很“宅”,22.4%的人最長一周都“宅”在家,除了吃飯就是對著電腦。“宅生活”國外甚至比我們還糟。
日本是“宅人大國”,“宅人”這個詞就是他們發明的,日常談話中,日本人習慣將宅人稱作“阿宅”。2011年,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調查發現,日本約有阿宅2285萬人,也就是說,平均每5個日本人中就有1人是阿宅。日本“草食男”的叫法就是指很多男性因為宅而變得非常柔弱,毫無進取之心,且多是啃老。他們以消極遁世的心態活著,不去找份穩定的工作,而是打打零工、買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對于未來不做打算,也不成家。日本社會因此擔心“日本不會毀在阿宅們的手里吧!”
德國人也很“宅”。前不久,一項調查發現,一半德國人都愛宅在家,這一生活方式導致50%的德國人幾乎從不運動。為此,德國社會經常發起類似“動起來,德國!”的運動,呼吁大家走出家門。英國廣播公司則報道說,英國18~30歲年輕人中,約四成都是“宅男宅女”。2009年,《韓國日報》的報道稱,該國約有10萬名“宅族”青年。
“宅”往往是為了逃避
在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看來,人們越來越“宅”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產物,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居住形態的變化。過去,住宅區多是平房、筒子樓,廚房、廁所需要共享。如今,住宅功能一應俱全,足不出戶就能解決吃喝拉撒,給人們宅在家里提供了方便。其次是社交方式的顛覆。網絡的發展讓虛擬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即使不面對面打交道,也可通過電腦和網絡滿足大部分工作、交際需要,宅在家的效率不受太大影響。第三是壓力的增大。擁擠的人群、殘酷的競爭、快速的生活節奏,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家無疑成了“宅族”的溫暖港灣。他們可以在家自由自在,做真實的自己,不必看人臉色,關上房門享受自己的生活。最后是個性使然。“宅男宅女”大多是“80后”“90后”,一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適應了獨處的生活方式,不愛和外人交流,更喜歡安靜地自娛自樂。還有一些人在社交中受過傷,產生了與人溝通的恐懼,也喜歡封閉自己。
日本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在反思為何日本的阿宅越來越多。他們認為,日本人性格趨于內向,本就不擅于表達。另外,日本家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內”,造成孩子的成長過程幾乎都和母親在一起,父親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孩子。在性格、人格、心理養成時期,日本人一般都由母親言傳身教,母親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卻無法提供父親可以給予孩子的勇敢、冒險、理性,從而導致很多日本孩子陰柔有余而剛強不足。日本社會又是個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角力場,沒有強大的內心,進入后只能慘敗。很多日本青年初入職場時往往無法適應,一旦遇到欺凌或不公正待遇就更有挫敗感,只好選擇逃避,將自己反鎖在屋子里,以求得到一些安全感。
生活太“宅”,身心俱損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沈雁英教授告訴記者,人們偶爾“宅”一下,有助緩解壓力,但長期安于這種狀態,很可能“宅”出問題。“宅人”最常見的問題是三餐不定,餓了往往點外賣、沖泡面、吃零食度日,這些食物多數含有大量的糖和脂肪,久而久之不僅損害腸胃,還會造成營養不良,增加患上多種慢性病的風險。他們待在家中,不是坐著就是躺著,即使吃得不多,但由于缺乏運動,容易熱量超標,誘發超重和肥胖。由于時間自由,熬夜、晚起成了很多“宅人”的習慣,長此以往導致免疫力下降,疾病趁虛而入。德國洪堡大學醫學院健康學者克洛澤甚至對《生命時報》記者說:“長期宅在家相當于自己坐等疾病找上門來,不僅威脅個人健康,還會加重國家醫療支出。”
除了身體,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彭旭表示,天天宅在家里,不用修飾自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邋遢、不修邊幅,還會喪失對生活的興趣。人生來就是群居性、社會性動物,需要通過社交獲得自身、他人的認可和尊重,而“宅男宅女”終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上去是把外界煩惱關在門外,卻可能讓自己更焦慮。同時,由于缺乏當面交流,還易形成社交恐懼,變得封閉、孤僻,甚至引發抑郁癥。
彭旭的擔憂其實正在日本上演。很多日本宅人的心理健康出了問題,一些阿宅甚至成為犯罪者。比如,日本埼玉縣一名25歲的男阿宅,長年把自己關在房里,沉迷網絡,性情變得易怒。一天,他的母親在他睡著時打掃了房間,他醒后認為受到安全威脅,竟用刀殺死母親。事實上,他一直依賴母親養老金生活,母親也是唯一能和他說話的人。
走出去才能找到生活目標
彭旭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交往的需要,也對外界抱有期待。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選擇“宅”,在最初的新鮮感過去后,都會由于自我價值難以實現而對此喪失興趣。只有走出自己的小空間,進入現實的大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標。想要走出“宅生活”,不妨從小事做起:保持好的生活習慣,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回歸正常作息時間;多給自己創造接觸外界的機會,從最親近的人開始,比如和家人一起買菜、逛超市;約見知心朋友,逛街、聊天;制定旅行計劃,定期出門旅行。
即便偶爾“宅”在家中,也要盡可能“宅”得健康。沈雁英建議,“宅”的時間最好是節假日,經歷一周的繁忙,適當休息未嘗不可,但別熬夜、晚起;一日三餐需要規律,盡量動手做飯;看電視、玩電腦切忌久躺或久坐,盡量每半小時活動一下;最好用一些修身養性的活動替代上網,比如聽音樂、做瑜伽、練書法等。
在鼓勵人們走出去方面,各國都在探索并呼吁。日本專家呼吁,減少社會壓力、改變家庭教育現狀是根本方法。另外,日本社會希望掀起崇尚開朗、自信、友愛的文化風潮,而不是一再的謙卑、忍耐,以便讓人們彼此接受各自的不同和缺點。德國健康學者克洛澤建議,城市、社區和企業應定期組織健身活動、體育比賽,號召民眾參與,讓人們在運動中社交。
法國和德國相鄰,可法國人卻普遍不愛做“宅人”。2015年發布的《法國人休閑活動觀察報告》指出,高達90%的18~34歲人群,常與親朋好友外出休閑,比如去餐廳或酒吧、看電影或戲劇、參觀文化展覽等;年紀稍長的法國人,即使待在家里也不只是看電視,他們喜歡研究食譜、栽種植物、打理花園,或玩各種棋類游戲。
專家認為,法國人不愛“宅”在家可能有三個原因:首先,除去周末,法國人每年還有大約50天的帶薪假期,調查顯示,法國人擁有的自由支配時間位居世界第一,每天約有5小時用于娛樂消遣;其次,法國是世界上文化活動最多的國家,音樂節、電影節、美食節、科技節,人們總不缺少理由外出,在他們看來,走出家門能幫自己和孩子了解世界,與他人分享和交談才能打開視野;第三,法國人普遍認為,網絡雖然便捷發達,但真實的見面交流更好,因此一半的法國人都曾將網友轉變為生活中的朋友,建立長期或短期的朋友關系。▲
(本文由本報駐日本、德國、法國特約記者李珍、青木、周曼婭,本報記者單祺雯采寫)
冬天對這些人來說是個坎!有幾點必須要注意 很多人都聽過,老人過冬是個坎,很多老人在冬天去世,特別是高齡老人。老人要是能扛過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過一年。不管是研究數據,還是專家分析,事實也的確如此。 【詳細】
溫潤益腎過“小雪” 3款食療方推薦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南方地區北部也開始進入冬季。小雪節氣提示我們到了御寒保暖的季節,廣州市中醫醫院雜病門診主治中醫師高三德提醒,我們要重視調養自己的情緒,宜吃溫潤益腎的食物,亦可配合藥膳進行調養。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