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黃忠課題組科研人員日前在國際著名刊物《病毒學雜志》上在線發表論文,報告該團隊成功建立了一種埃博拉病毒藥物評價動物模型。專家認為,該動物模型具有安全、高效及可視化等優點,將對抗埃博拉藥物和疫苗的研發產生積極影響。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為止已知最致命的病毒之一。由于埃博拉病毒的高致死性,操作感染性埃博拉病毒必須在生物安全4級(BSL-4)條件下進行。目前,全球僅有30多個BSL-4實驗室,其有限的空間和昂貴的運營成本,不能滿足候選藥物和疫苗高通量篩選及保護效果評價的需求。至今尚無商業化的抗埃博拉病毒藥物或疫苗可供使用。
為創建不依賴于BSL-4條件的埃博拉病毒藥物評價動物模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博士研究生李大鵬、碩士研究生陳探等在黃忠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備了包裝蛋白熒光素酶的埃博拉病毒樣顆粒。這種病毒樣顆粒無傳染性,但具有類似于天然埃博拉病毒的絲狀結構,能夠在體外模擬埃博拉病毒入侵細胞,并將所攜帶的熒光素酶傳遞進入靶細胞中,與底物作用后產生可直接檢測的熒光信號。活體實驗顯示,注射了病毒樣顆粒的小鼠在局部產生熒光,可通過活體成像技術對病毒的早期侵染進行動態追蹤。
科研人員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保護性單克隆抗體13C6可顯著減弱病毒樣顆粒在小鼠體內所產生的熒光,證明了該系統作為BSL-4實驗室外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保護性評價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疫苗中心金俠、周東明研究員等支持。(記者胡德榮)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