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昨日(22日)秋分,中國漢代著作《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從秋分日一直到冬季,黑夜將變長,白晝將變短,氣溫也逐漸降低,因此民俗里也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說法。南方的氣候由此時開始入秋,在這一節氣的清晨或傍晚,人們都能從風中感受到秋涼之意。這就提示我們,在秋分節氣里要注意添衣,預防涼燥侵襲。
“秋乏”并非病態
時令進入秋分,秋高氣爽,人體卻容易感到困乏無力,精神不濟,出現“秋乏”。不少人以為自己這種狀態是“病了”。廣東省中醫院腎病研究室主治醫生黎創博士介紹,祖國醫學認為,“秋乏”并非病態,而是由于“長夏”的炎熱暑濕天氣向秋天的涼爽干燥過渡時,人體為了適應氣候變化而產生的生理反應。
我國漢代的祖國醫學典籍《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夏天人體大量出汗,耗傷津液,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增加,機體處于一個消耗狀態,而入秋后,人體通過自我調整,將夏天浮越于體表的陽氣逐漸收斂于體內,這一過程就容易產生疲憊、倦怠的感覺。
那么,這一時節該如何預防秋乏呢?黎創博士介紹,《內經·素問》中說到的秋三月養生要則——“早臥早起”、“使志安寧”、“收斂神氣”,提倡安定神志以保證睡眠質量,適度運動以舒緩壓力,加強血液循環,這對于預防和緩解秋乏來說是有益處的。祖國醫學提倡“天人相應”,認為人的飲食、起居、活動以及健康調養等均應順應自然變化,因此秋分的食療要點仍是以養陰潤燥為主,可適當配以微溫之品,可以起到抵抗疲勞、增強體質的功效。
秋燥也分溫燥、涼燥
養陰潤燥也有講究。中醫將秋燥分為“溫燥”和“涼燥”,它們的結果都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膚干裂、大便秘結等表現。初秋因有夏日之余熱,天氣晴暖而干燥,燥與溫熱結合,稱為溫燥。溫燥是在秋季感受的燥熱之邪,易傷津劫陰,出現身熱、出汗、口干而渴、咽干或痛、鼻衄、干咳無痰等不適,飲食養生側重甘涼濡潤,潤肺生津。而所謂的“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就是說白露過后,隨著秋分的到來,氣溫逐漸轉涼,燥與寒結合稱為涼燥。涼燥,又謂之“次寒”,會出現身體發冷、頭痛無汗、口干而不渴、鼻塞、咳嗽有痰而少等不適,飲食養生側重溫潤,補腎益肺。
果蔬方面,防治溫燥可選梨、葡萄、獼猴桃、甘蔗、荸薺、番茄、蘿卜、百合。防治涼燥可選柿子、石榴、廣柑、蘋果、白果、核桃、銀耳、藕、胡蘿卜等。中醫專家指出,隨著秋分的到來,“溫燥”逐漸轉為“涼燥”,因此在飲食調養上也要有所選擇。
養肺潤燥佳物——銀耳
黎創博士指出,銀耳是秋分節氣養肺潤燥的佳品。銀耳屬于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屬,是門擔子菌門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有“菌中之冠”的美稱。銀耳別名白木耳、白耳、桑鵝、五鼎芝、白耳子,自古就是藥食兩用的上品。《本草詩解藥注》謂:“白耳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之要品,為人參、鹿茸、燕宣窩所不及”。清代著名醫家王士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提到,“木耳補氣耐饑,治跌撲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療。色白者勝。煮宜極爛,葷素皆佳”。
對于白木耳能治療腸風(瀉痢),清代中西醫匯通的名家唐榮川在《本草問答》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慈禧痢下,百醫莫治,容川投以耳湯一劑,服后立愈,慈禧自此常服之”。這里的“耳湯”就是熬了一夜的銀耳。相傳,因慈禧太后喜服銀耳,當時最好的銀耳都成為了孝敬太后的一種專利品,從而導致了銀耳的市價日益增長。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齡在《御香縹緲,御膳房》寫道:“銀耳那樣的東西,它的市價貴極了,往往一小匣子銀耳就要花一二十兩銀子才能買到。”可見,銀耳在近代仍是一種珍稀的補益之品。然而隨著養殖技術的成熟,其產量增多,現在銀耳的價格已經能被大眾所接受,成為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食物了。
黎創博士在秋分節氣推薦食療之品“枸杞燉銀耳”。這是一道富有陜西風味的漢族名菜。據傳,輔佐劉邦興漢滅楚的“三杰”之一張良,在隱居期間,常以銀耳清燉為食,寓意清白。隋末唐初,房玄齡和杜如晦協助李世民推翻隋朝統治,統一全國,對唐朝赤膽忠心。人們為紀念房玄齡和杜如晦,在雪白的銀耳中加入了色紅似血的枸杞,寓意“清白”與“赤誠”共有,這就創出了紅白相間的名羹“枸杞燉銀耳”。枸杞質地溫潤,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有免疫調節、抗衰老、抗疲勞等作用。以少量枸杞與銀耳共燉,可取得溫潤而不油膩的效果。(記者 嚴慧芳 通訊員 宋莉萍)
今日秋分!秋季三個部位不能凍 注意飲食解秋燥 9月22日迎來“秋分”節氣,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當秋分到來時,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專家提醒,隨著秋分節氣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空氣也逐漸干燥,大家要隨著季節的變化,適當調整養生方法。 【詳細】
癌癥真相:免疫力≠抗癌力!免疫失調才是元兇 社會上關于癌癥最大誤區可能認為它是免疫力低下之故,提高免疫力就可防范癌癥,故推銷保健品、食品給癌癥患者時,只要沾上“提高免疫力”的邊,就大行其道。因為人們總覺得: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嗎?其實,免疫力不等于抗癌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