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常務理事 陳友華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 程瑜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yī)學學會老年心理分會秘書長 楊萍
老年人中有個特殊群體,人們稱之為“老漂族”。他們因各種原因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完全陌生的城市生活。這樣的改變讓越來越多的流動老人陷入了身心困境。
四成為照顧孫輩離開家鄉(xiāng)
“在這兒呆著太憋屈了!”來自東北的宋奶奶直言不諱地說出了自己在北京的感受。3年前,為幫女兒照顧剛出生的小外孫,她從東北來到北京。因為寡居多年,女兒不放心她一個人回老家,便留宋奶奶在京養(yǎng)老。3年來,除了買菜和去幼兒園接送外孫,她幾乎從不下樓。“在老家的時候沒事兒還能串個門,來這兒根本沒人和我嘮嗑。”最讓宋奶奶傷心的是女兒無心時的一句感嘆:“哎,天天跟姥姥呆著,說話都是一口東北味兒。”
像宋奶奶這樣的老人為數(shù)不少。2015年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健康服務專題調查顯示,流動老人占流動人口總量的7.2%。以2015年我國2.47億流動人口計算,全國有近1800萬老人“飄著”。照顧晚輩、養(yǎng)老與就業(yè)成為老人流動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顧晚輩比例高達43%,為與子女團聚或異地養(yǎng)老的占25%,23%的老人因務工經商而流動。
“越來越多的老人加入流動大軍,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常務理事陳友華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其他城市定居,而當下的80后正處于養(yǎng)育下一代的人生階段,父母也就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擔負起照顧孫輩的責任。“拖家?guī)Э凇钡募彝セ鲃于厔菡诩訌姟?nbsp;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程瑜教授認為,流動老人呈現(xiàn)出了“城市—城市”的流動特點,以西部地區(qū)城市流向東南地區(qū)城市、東南地區(qū)城市流動到北上廣等大城市為主。“相對來說,真正能夠流動的老人對城市生活的熟悉程度較好,從農村直接流動到大城市的其實很少。這些老人的家庭條件可能不算特別好,但也不會特別差,多是中等收入家庭。”陳友華也認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農村老年人仍會生活在農村,而不是城里。
孤獨是最大的問題
“‘老漂族’的‘漂’并不是無家可歸,而是背井離鄉(xiāng)。”程瑜認為,這種城市到城市的流動,最突出問題在于流動老人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
無形的“文化墻”。很多流動老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感覺自己來到城市后,變成了“啞巴”。陳友華指出,流動老人往往面臨人地生疏的問題。以前的社會關系網絡不復存在,需要進行社會關系網絡的重建與再社會化,再加上語言、習俗等方面的適應難題,不適感和孤獨感就會增強。比如,北方老人初到南方,會不適應大米為主的飲食習慣;內斂的南方老人到了豪爽的北方城市也會感覺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由于空虛孤獨,這些老人更易上當受騙,遭受人財損失。
有形的“戶籍墻”。衛(wèi)計委報告顯示,雖然目前流動老人的總體年齡比較小,但他們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的比例也占了22%。程瑜表示,流動老人有購藥就醫(yī)需求,但因為“戶籍墻”限制,老人享受不到當?shù)氐尼t(yī)療服務,異地醫(yī)保則存在結算周期長、手續(xù)繁瑣,報銷各自為政等問題,再加上異地養(yǎng)老金領取需扣手續(xù)費,每年必須進行一次“認證”等都會讓老人難以融入當?shù)厣睢I倭縿展だ先嗽诋惖仉y上保險,也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尷尬的身份認同。在鄉(xiāng)親們看來,能流動到大城市的老人必定子女有出息、家庭殷實。但事實并非都是如此,很多流動老人缺乏身份認同感。尤其外來務工老人面臨“身份尷尬”,感覺自己既不是城里人,也不屬于故鄉(xiāng)了。
無奈的分居選擇。“單飄”還是同行,成為很多流動老人必須面對的選擇。“單飄”意味著老來分居,無法相互照顧;同行則意味著擱置老家的一切事務,沒有了自己的生活。而一旦孫輩長大,三四年的異地生活后,“是留還是回”又成為選擇難題。
被挑戰(zhàn)的過往權威。“流動老人們大多要擔負教育孫輩和幫子女打理家務的責任,但他們往往又不知道如何去做。”陳友華表示,因教育理念不同或生活習慣差異,老人與兒女常會產生矛盾。楊萍說,老人用“老方法”養(yǎng)大了子女,現(xiàn)在卻被他們嗤之以鼻,這種落差也會讓老人覺得自己在家中不再受到尊重。
協(xié)力幫老人融入新生活
老人流動起來雖然存在各種問題,但對社會也有積極作用。在程瑜看來,老人照顧孫輩的行為,從人類學上可以稱為“互惠”,能夠節(jié)約家庭照料成本,間接減輕了政府負擔。一些尚有勞動能力的老人異地就業(yè),也能繼續(xù)為這個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和財富。
隨著90后獨生子女開始成家立業(yè),程瑜認為,未來若干年“漂著”的老人只會更多,至少30年內局面是難以扭轉的。因此,探索一些和我們文化相適應的養(yǎng)老模式非常重要。比如,國外會以“生產性養(yǎng)老”模式將老人劃分為不同勞動能力人群,鼓勵他們工作。這既能讓老人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還能減輕當?shù)氐尼t(yī)療負擔。
為此,政府應當做出一些政策調整。陳友華建議,應盡快建立異地就醫(yī)結算機制,實現(xiàn)醫(yī)保異地轉移、就醫(yī)、報銷、結算的便捷化。楊萍呼吁,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權益,比如北京為居住超過半年的異地老人辦理養(yǎng)老卡、公交一卡通等,就能幫助老人減少城市陌生感。對于外來務工的貧困老人,政府更應加強社會救助力度。
老人自己也要積極融入新生活。專家建議,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變:
主動和子女交流。面對困惑,老人應主動向子女傾訴。子女也要對老人多一些理解和關心,帶老人多去外面走走,了解當?shù)氐娘L俗文化。
積極參加社區(qū)活動。與小區(qū)年齡相仿的鄰居一起買菜、聊天、鍛煉,參與社區(qū)居委會活動,發(fā)揮特長。也可報名老年書畫班、舞蹈班、攝影班等,培養(yǎng)一些新的興趣愛好,也能結交新的朋友。
調整心態(tài),轉變觀念。老人要積極調整心態(tài),改變觀念,學習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尤其在對孫輩的教育上,可以經常向他人請教,切忌固執(zhí)己見。遇到分歧,應和子女商量,避免不理性沖突。▲
(本文由本報記者高陽采寫)
冬天對這些人來說是個坎!有幾點必須要注意 很多人都聽過,老人過冬是個坎,很多老人在冬天去世,特別是高齡老人。老人要是能扛過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過一年。不管是研究數(shù)據,還是專家分析,事實也的確如此。 【詳細】
溫潤益腎過“小雪” 3款食療方推薦 小雪,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20個。進入該節(jié)氣,中國廣大地區(qū)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南方地區(qū)北部也開始進入冬季。小雪節(jié)氣提示我們到了御寒保暖的季節(jié),廣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雜病門診主治中醫(yī)師高三德提醒,我們要重視調養(yǎng)自己的情緒,宜吃溫潤益腎的食物,亦可配合藥膳進行調養(yǎng)。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