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av东京热无码专区免费,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一区

人民網健康·生活

這些足病該這么處理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足踝外科主任醫師 苗旭東

2019年07月15日15:13 來源:健康報網

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但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忽略對足部健康的關注,使得足病初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愈發嚴重。

成人足病的起因,5%是由于過度運動,11%來自走路不平衡,18%是因為上了年紀,64%因穿鞋不當,2%原因不明。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足病,以及處理辦法。

崴腳 醫學稱之為踝關節韌帶損傷,是生活或運動的常見損傷,嚴重的可以導致踝關節骨折。對于沒有骨折的人群,一般重視不夠,沒有予以正確的固定、功能鍛煉,急性期腫脹、疼痛消退后,多數人就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了,有的甚至開始劇烈活動,結果導致崴腳反復發生,反復腫脹與疼痛。

足踝關節的結構非常嚴謹,既要滿足行走、工作的活動范圍,又要保持在活動中的穩定,周圍的韌帶發揮重要的作用。韌帶損傷后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易發生外踝疼痛綜合征、距骨骨軟骨損傷、踝關節慢性滑膜炎、跗骨竇綜合征甚至踝關節功能性不穩定。

處理方式:崴腳后應立即制動,用冰敷防止腫脹,用毛巾包裹的冰袋環繞在受傷部位。一般每次冷敷20分鐘,40分鐘后可循環一次。受傷后用彈力繃帶簡單固定,但是繃帶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肢體遠端的血運,導致組織或肢體壞死。抬高患肢,將受傷的足踝放置在高于心臟的部位,這樣可以減輕腫脹,緩解疼痛。一般即使沒有骨性損傷,仍建議應用活動性支具固定并配合功能鍛煉。

后跟痛 醫學稱之為跟痛癥,多見于中老年人或喜歡運動、行走的年輕人。后跟痛表現為清晨醒后位于腳底后跟內側的疼痛,多為鈍痛,下床剛行走時最痛;活動后可以緩解,但可隨走路增加而再發,有的患者下午加重。

后跟痛原因很多,老年人多是由于跟骨后內側的骨質增生(俗稱骨刺),隨著年齡的增加,跟骨脂肪墊的萎縮或慢性炎癥,跖腱膜跟骨起點反復牽拉損傷后的炎癥,足底神經的卡壓等。

處理方式:一般來講,清晨醒后下床負重前,可進行足踝關節與跖腱膜的背伸牽拉訓練,配合局部應用消炎止痛藥物,可以獲得一定的改善。盡量避免穿軟的薄底布鞋,可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以減輕局部炎癥、緩解疼痛。目前還可以應用特殊的足跟支具,減輕跖腱膜的張力。必要時可以嘗試局部封閉療法。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進行手術治療,將骨刺切除或神經松解。

大腳骨 醫學稱之為拇外翻,表現為大腳趾的內側突出,有時受鞋子摩擦而紅、腫、痛;大腳趾向外側偏斜,嚴重的第二趾“騎跨”在大腳趾上。這類患者有時不僅大腳趾疼痛,還可能有腳底板疼痛,并有“老繭”形成;還可以伴發扁平足、錘狀趾等其他足部畸形。

有的學者認為,大腳骨病與人類直立行走、穿高跟鞋有關。實際上,拇外翻的原因可能較多,遺傳、骨性結構與韌帶結構異常、不合適的鞋子等都可以引起或加重。相對來講,女性由于韌帶結構較弱、經常穿尖頭高跟鞋而發病率較高。

處理方式:預防手段在于穿合適的鞋子,進行拇趾的肌力訓練、佩戴特殊的矯形支具等。如果保守治療無效,就要手術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外翻手術不是整形手術,沒有必要為追求單純外形的漂亮而采取手術治療。(陸桂芳 方序整理)

(責編:郎玥(實習生)、楊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