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與孩子共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2020年寒假,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一切,家長的不安對還處于懵懂期的兒童有什么影響?當家庭變成學校、家長成了校長時,家長和孩子可從這場疫情中學到什么?為此,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請他們為疫情中孩子的心理健康“把脈問診”。
家庭應形成對疫情共同認知,家長要給予孩子心理支持
“在一個家庭當中,成員間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尤其是面臨這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種影響更為突出。”天津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陳開顏認為,家長因過度關注輿情,造成內心恐慌,這樣也會讓孩子感到恐慌,沒有安全感。
研究兒童青少年心腦發育的天津家庭教育專家馮紹偉也持同樣觀點。“孩子的情緒、心理狀態更多是受家長的影響。我們總說母子連心、母女連心,就是講家長內在有不安、焦慮、擔心的情緒,孩子同樣能敏感地感受到”。
陳開顏認為,面對疫情,我們產生一些應激反應及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在家庭成員之間形成對疫情的共同認知。建議在家庭內部約定一個共識:回避不間斷刷屏,每天定時查看疫情信息,其余時間應合理安排作息,這樣既不會錯過重要信息,也增強家人對疫情事件的把控,避免出現過度應激反應,
疫情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課,要給孩子播下善良勇敢的種子
當家庭變成課堂,家長可以做些什么呢?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秘書長陳秀茹認為,在這場疫情與生命的較量中,家長應因勢利導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引導孩子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1.對孩子進行公德教育。陳秀茹認為,一個社會人一定要有德行,德是內心自律,行是行為規范。“我們要經常對孩子說:不做讓別人痛苦的事就是不傷害,不做讓別人討厭的事就是不妨礙。”她認為,每一次公共事件都是一次全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普查。
陳秀茹指出,在疫情之下,那些拒絕戴口罩者、拒絕檢查者,其實是社會化不足的表現。“他們不知道何為道德規范,何為法律規范,他們要用破壞社會規則來顯示自己的存在感,這樣的認知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病理性認知,其實比病毒還可怕。”因此她特別提醒,借此機會對孩子進行公德意識的教育,要讓孩子了解到一個公民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2.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陳開顏建議,一個家庭應通過這次疫情,幫助孩子一起認知生命、尊重生命,與孩子探討什么樣的生命更有意義。陳開顏說,“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很多感人事跡和英雄人物,84歲依然奮戰在一線的鐘南山院士,大批“逆行”的醫護人員,還有許許多多普通的平凡人,他們都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眾志成城阻擊疫情,我們要給孩子講述這樣的生命多么有意義、有價值。” 陳開顏說,疫情也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時機,要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播下善良和勇敢的種子,提示孩子應以什么樣的人為偶像和榜樣。
3.對孩子進行科普教育。陳開顏說,“我們還應為孩子普及科普知識,讓孩子認識到此次疫情是人類破壞了和野生動物之間的平衡而導致的,提醒孩子要尊重大自然。”
放下手機,與孩子一起體悟生命
陳秀茹透露疫情期間接到不少家長的“求救電話”,對孩子在家“只玩不學”非常著急、焦慮,這就涉及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馮紹偉也說,這個時候更應讓孩子生活規律起來。
“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陳秀茹指出,居家學習期間,家長應幫助孩子制定作息時間表,既然有了時間要求,就應該“堅決執行”。她提出“寬嚴有度”原則:做人要嚴,對孩子的德行和責任要求要嚴;做事要寬,對孩子的能力和才華要放寬。建立與孩子“事先約定,事中提醒,事后總結”的良性循環,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疫情居家期間,陳秀茹還建議,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度過特殊而又有意義的親子時光。比如親子共讀,和孩子一起感受美好;一起做家務,培養孩子的條理性、責任感;一起整理老照片,在回憶的過程中學會感恩,提升家庭幸福指數;一起進行室內親子活動,如下棋、種花等。家長也要通過生命教育時機,帶動孩子一起健身,鍛煉身體健康體魄,提高自身免疫力。
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這場疫情中,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等大愛的存在;讓孩子永遠心懷感恩;讓孩子將來能有超越父輩的強大心理能力,從容應對未來人生中可能出現的任何困難與挫折。
陳秀茹特別想叮囑家長們,放下手機,身也在,心也在,關上外出的門,打開親子之窗,非常時期讓父母跟孩子貼得更近。(記者 高麗)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