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av东京热无码专区免费,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一区

人民網健康·生活

這四個飲食誤區,一定要提醒媽媽

阮光鋒

2021年05月10日08:2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昨天是母親節,你有沒有跟媽媽說句節日快樂,或者送一個她心儀已久的禮物呢?在記憶中,我們總是習慣了每天都被她叫醒,吃著她準備的一日三餐。漸漸地我們長大了,背井離鄉后,我們經常也會懷念媽媽的味道。

  但你是否有想過或者已經發現,我們的媽媽很多時候吃得也并不健康,她們的飲食也有很多誤區和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也在慢慢影響她的健康。

  今天我來盤點下媽媽們常見的飲食問題,大家一起看看,你們是否也有同款媽媽。

  誤區1:做飯菜喜歡重口味

  為了做出好吃的飯菜,媽媽們都喜歡多放點鹽、油和糖,尤其是鹽。而且,隨著年齡增大,媽媽們的味覺開始退化,加的鹽就更多了。鹽吃多了對健康危害多多。大量的研究發現,鈉攝入過多會增加高血壓、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病以及胃癌的發病風險。

  2019年,一項覆蓋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的研究發現,中國因飲食問題引發的死亡中,排在第一位就是因為鈉攝入太高——也就是鹽吃太多了。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日攝入鹽少于6克,但從最近幾年我國的調查來看,我們每日攝入鹽的平均量都在10克左右,遠遠超過了推薦的量。

  誤區2:餐餐都是白米白面

  主食是我們每餐必不可少的,因為媽媽們總是認為,吃飽了才有力氣干活。但每天吃的各種米飯、饅頭幾乎都是白米白面,很少有全谷物和雜糧。

  白米白面都是經過精制加工的,精制加工會使谷物丟失大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食用后消化速度很快,非常不利于血糖和體重的控制,還會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2021年一篇研究對21個國家13萬多名參與者的大米攝入量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吃大米飯會增加糖尿病發生風險,每天攝入米飯量超過450克的人,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了20%,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幾乎都是吃白米飯。

  誤區3:擔心三高,不敢吃肉

  很多人年紀大了都不敢吃肉,擔心會三高,比如我媽就總是不敢吃肉,甚至有些人會受一些“素食養生”的影響,不僅不吃肉,甚至蛋奶都去掉。

  然而,如果長期不吃肉,很容易出現很多營養缺乏問題。

  肉類中血紅素鐵含量豐富,是造血的原料,吸收利用率也高。如果總是不吃肉,又沒有專門補鐵,很容易導致最常見的貧血——缺鐵性貧血。長期不吃肉還有可能讓人缺乏維生素B12,也會導致貧血等嚴重問題。因為維生素B12只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植物里沒有。

  肉類還有優質的蛋白質,長期不吃肉也會增加肌少癥的風險。肌少癥的一個重要病因是蛋白質攝入不足。若肌少癥發展到一定程度,肌肉力量嚴重下降,跌倒、骨折、骨質疏松、骨關節炎等發生率都會隨之大大增加,對中老年人尤其危險。

  我國老年人膳食指南(2016)建議:老年人要常吃富含優質蛋白的動物性食物,尤其是紅肉、魚類等。

  誤區4:舍不得吃水果

  因為水果都比較貴,媽媽們也經常舍不得吃,就算吃,也都是吃香蕉、蘋果等便宜常見的水果,種類非常單一。這其實也是非常不利健康的。

  水果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多種植物活性物質。增加水果攝入可降低心血管病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病風險。早在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世界衛生報告》中就將水果攝入過少列為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前面提到的柳葉刀研究中,中國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水果吃太少了。我國膳食指南推薦我們每天吃200克至350克的水果。

  給媽媽的三個健康提示

  母親節過后,大家給媽媽一聲問候之外,也記得提醒她們平時要注意養成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要從幾個方面做起:

  (1)適當活動

  每天至少半個小時輕體力活動。如慢跑40分鐘、做瑜伽40至60分鐘,打太極拳40至60分鐘。

  如果可以,每天吃完飯后跟媽媽一起出去走走,既可以督促她活動,也能讓自己多活動,在散步的過程中也可以跟媽媽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

  (2)定期體檢

  每年帶媽媽做一次體檢,定期體檢能夠及時地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及早地采取一些干預措施或治療治療。

  (3)均衡飲食

  飲食方面要盡量按照中國居民膳食寶塔的推薦去做,均衡自己的飲食。

  每天都要吃多樣化的食物,主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每種食物都要吃,每天吃的所有食物最好能有12種,每個星期能吃25種不同的食物。每天的主食中,至少要有一半是全谷物和雜豆。同時要注意多吃水果,最好是不同的水果換著吃。平時要多提醒她做菜少放鹽,盡量給她買個鹽勺,幫她定量使用鹽。最好做到每天不超過6克鹽。如果覺得味道不好,可以用胡椒、檸檬等天然食材增味。

  文/阮光鋒(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

(責編:孫紅麗、楊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