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除人居環境舊弊,興美麗鄉村新利
一、背景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從2009年起就實施新農村建設“五化”工程(凈化、美化、綠化、硬化、亮化),然而這幾年遇到了新問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類垃圾收集難、分類難、清運難問題,農村空心化帶來的殘垣斷壁問題,旱廁改造早帶來的廁俱破損和長效管護問題等,成為臨淄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痛點難點,也成為全區下定決心必須攻堅破解的“攔路虎”。今年以來,臨淄區在總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經驗基礎上,選擇部分鎮進行試點,分類探索解決這些“疑難雜癥”的辦法措施,奮力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第一炮”。
二、探索實踐
1.鳳凰鎮開出村莊長效保潔“藥方子”
長期以來,農村環境衛生治了亂、亂了治,檢查一次打掃一次,耗時耗力,成為困擾基層干部群眾的一塊“心病”。臨淄區鳳凰鎮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看到了村容村貌的顯著變化,全鎮干部群眾決心把這來之不易的成果鞏固住、維持好,爭取一次投入長期收益,從根本上解決村莊衛生環境常治長效問題。
垃圾上門收,解決亂扔亂倒問題。城鄉環衛一體化每個村都配備了垃圾桶,這些垃圾桶的擺放位置卻成了大麻煩:放在村民聚集的村內,周邊住戶有意見;放在相對遠離住戶的村外,群眾特別是老人扔垃圾不方便。同時,老百姓扔垃圾隨意性強,離得很遠就往里扔,美其名曰“投籃”,結果造成桶內干干凈凈、桶外垃圾遍地,保潔員一天打掃十幾遍不見效,村民躲著走,怨聲載道。
鳳凰鎮領導班子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在“大走訪大排查大提升”活動中深入群眾、問計于民,最后決定不在村內設垃圾桶,由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變被動為主動。明確這一思路后,鳳凰鎮選擇東申、西劉2個村進行試點,由村內保潔員定時定點到村內收集。試點中發現,收集垃圾的時間要定在早上6點到9點之間,這段時間村內常住的幾乎家家有人,節假日和農忙時節要一天兩收,才能保證日產日清。試點成功后,鳳凰鎮投資110萬元給轄區52個村全部配上垃圾收集車,村村實現上門收,全域消滅垃圾桶。
村內實現垃圾不落地后,鳳凰鎮針對薄弱環節又做了三件事:一是投資55萬元,購置2輛大型垃圾壓縮車,每天對8個片區、商業街區商鋪進行垃圾上門回收,解決了產生垃圾大戶的收集問題。二是投資229萬元,購置65輛各類掃保機械,對全域道路進行機械化掃保,解決村域、路域之間衛生保潔問題。三是對村內各個垃圾點收集點和垃圾收集車輛作了標注、安裝電子攝像頭,繪成了電子地圖,不僅能夠時時監控,還能夠及時掌握村情民意,為下一步數字鄉村治理奠定基礎。鳳凰鎮黨委書記算了一筆賬:“以前垃圾新購置垃圾桶要花30萬,環衛保潔運轉資金110多萬,一年環衛保潔投入不下600萬元,這還不算組織鎮村干部和村民義務勞動。現在鎮上一次性投入不到400萬,幾年內不用再投入,更何況還贏得了廣大群眾的點贊,這是經濟賬更是民心賬,民心賬才是最大的經濟賬。”
垃圾預約收,解決分類難問題。農村垃圾收集重點、難點在分類。鳳凰鎮在垃圾分類方面做過多種嘗試,無論是村民戶下初次分,還是保潔員收集二次分,效果都不理想,群眾嫌麻煩,接受有難度。群眾需求就是努力的目標,鳳凰鎮在實現垃圾上門收集后,又把分類這一課題作為攻堅方向,鎮黨委政府利用前期成果,對農村垃圾的種類、數量、地段等作了深入調研分析,將垃圾劃分為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建筑垃圾、農業生產垃圾、餐廚垃圾、柴草垃圾8大類,逐一溯清源頭、研究對策,將分類收集關口前移,實施分類處理。經過試點實踐,結合前期垃圾上門收集工作,鳳凰鎮提出了自己的垃圾分類辦法:戶下產生的生活垃圾,需要日產日清,實行上門收集;可回收垃圾,村民想換幾個零花錢,由保潔員和戶下進行協議變賣處理;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建筑垃圾、農業生產垃圾,這些垃圾產生不定時、不定量,由戶下預約鎮環衛所,鎮環衛所聯系第三方公司上門進行收集,集中統一處理;餐廚和柴草垃圾,有利用價值,由施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集轉化為生物有機肥。為方便群眾預約,鳳凰鎮開發了“智慧鳳凰”手機APP,開通“預約收報”“你盯我辦”等功能板塊,不僅讓群眾便于預約,而且發揮了群眾監督作用,村內哪里有了垃圾,村民隨手拍、隨手預約,村容村貌大家來維護,通過數字化管理,真正打通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最后一公里。
網格化管理,解決長效治理問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人民戰爭”,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和支持。發動農民不能只有口號,還要有辦法。鳳凰鎮充分考慮村莊人口、綠化面積等因素,將全鎮劃分為224個基礎網格,村“兩委”成員、網格員、保潔員“三員”共同負責網格內垃圾分類收集、環境衛生治理、綠化帶修建等工作,管理效果實行積分制管理,每月結合各級督導檢查、鎮村自查結果,對網格進行大排名,每半年一次評比表彰,對排名前30%的村莊進行資金獎勵。廣大農民群眾看到村里的可喜變化,也積極投入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戰役中來,自覺清潔庭院,自覺開展房前屋后衛生清理、堆放整潔,自覺種植花草果木、提升庭院景觀,一處處院落變成“微景觀”,網格片區對戶下積極引導,一月一評分一排名,按照積分兌換調味品、面條、面粉等,激發村民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推動的人居環境整治大格局。同時,鳳凰鎮積極引導各村在提高顏值中找到產值,利用整合的閑散院落、清理的垃圾場灣建設荷花塘和小游園,平均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美麗鄉村變為美麗產業,村里美了,集體富了,群眾樂了,鳳凰鎮群眾滿意度也從連續5年排名末位躍居全區第一,真正實現了從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
2.敬仲鎮破冰農村殘垣斷壁整治
農村殘垣斷壁,不僅影響村容村貌,而且存在巨大安全隱患,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難點。為破解這一問題,臨淄區敬仲鎮開展集中清理農村殘垣斷壁試點,利用騰空土地修建農村公共設施,徹底根治農村人居環境頑疾的同時,最大限度利用了農村閑置資源。
廣泛動員,嚴實摸底。成立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將機關干部、村“兩委”成員、威望高的村民代表納入工作專班,確定了尊重群眾意愿、嚴格依法實施、分類分步整治3條工作原則,務求工作實效。把宣傳動員擺在工作首位,利用大喇叭、拉橫幅、微信工作群、黨群議事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讓群眾家喻戶曉、應知盡知。組織60支調查隊伍,按照“編號、盯號、銷號”三個步驟,分片區分村、逐院逐戶進行摸排,確保一戶不漏、一宅不落,全鎮共排查院落1萬余處,納入整治范圍的652處、18.84萬平米。
深入分析,明確政策。結合前期摸排情況,組織相關人員逐類逐戶進行分析研判,將需要整治的破舊院落分為兩大類,即一戶一宅閑置破舊的、一戶多宅閑置破舊的。在此基礎上,細分四小類,逐一制定推進措施:一是對一戶一宅閑置破舊的,原則上進行拆除,由村集體與戶主簽訂協議,在維護戶主合法利益前提下,宅基地由村委暫時托管實用。二是對一戶多宅但房屋保存較好的,根據各村實際,由村集體協議收取宅基地承包(使用)費用。三是對一戶多宅但閑置破舊的,原則上全部拆除。四是對房前屋后空閑地,一律收歸村集體所有。同時,為鼓勵各村開展工作,制定《敬仲鎮閑置破舊宅基地拆除獎補辦法》,每拆除1戶,鎮政府按照1000元標準對村集體進行獎補,對拆除后進行綠化的單獨進行獎補。
倒排工期,集中攻堅。確定工作啟動15天內清理70%的任務目標,壓實工作責任,倒排工作進度,全面啟動整治工作。一是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建立“黨員包巷到戶”工作機制,做到承諾、宣傳、清理“三爭先”,全鎮率先拆除的10余戶,全部是黨員戶。二是發揮典型帶動作用。在每個工作片選樹一處推進快、成效好的“旗手標桿”院落作為工作參照,組織各片區巡回觀摩學習,形成比進度、比質量良好氛圍。三是發揮鄉賢協調作用。對有抵觸情緒的村民,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鄉賢上門做思想工作,取得村民理解支持。截止目前,全鎮已拆除閑置破舊院落625處、18.04萬平米,完成率全部達到95%以上。
分類整治,綜合利用。結合敬仲鎮實際,研究確定5種利用方式,實現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一是進行綠化。對不連片、比較分散的244處,由鎮政府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的芍藥、櫻花、絲棉木、果樹等綠化苗木,村集體統一進行了綠化,新增綠化面積14萬平方米。二是對外承包。對位置較好、較便利的131處,由村集體按照相關標準建設廠房、設施等,對外進行發包,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建設公益設施。對周邊住戶相對比較集中的164處,建設停車場、百姓大舞臺、黨建廣場、小游園等公共設施,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四是重新劃分宅基地。對符合條件、有需求的村民,經批準重新劃分宅基地14處。五是擬申報土地復墾項目。對村莊周邊、相對連片的72處,平整后進行復墾,申報土地綜合治理項目。
敬仲鎮一拆一建,不僅解決了人居環境的大問題,而且拓寬村莊發展空間,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就是“村子透氣,心里亮堂。”
3.朱臺鎮建立衛生廁所長效管護機制
臨淄區自2014年探索開展農村旱廁改造,推廣了三格化糞池式、雙甕式改造模式,全區實現應改盡改。改得早也伴隨著新問題,這幾年廁具開始破損、渣液逐漸增多,維修維護、配件供應、渣液抽取、運輸利用等工作擺上桌面。臨淄區朱臺鎮積極探索衛廁管護新模式,建立“戶用、村管、站服務、鎮監督”四級體系,實現“廁具壞了有人修、渣液滿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
探索衛廁管護新內容、新機制。將探索建立衛廁管護機制作為工作著力點之一,選擇部分村進行試點,對衛廁管護車輛、廁具部件采購和無息流動資金予以全額補助,試點探索3項管護任務:一是衛廁管護設備的配備與使用。重點探索配備抽糞車輛和廁具零配件的數量、管理、使用、維護等。二是管護組織建設。重點探索管護組織服務輻射范圍、管護組織運作主體、規章制度、服務標準、收費標準等。三是衛廁服務宣傳。重點探索如何引導群眾正確使用衛廁,如何讓廣大改廁農戶知曉服務內容、收費標準和聯系方式,如何對服務組織進行有效監督管理等。
明確管護服務內容和服務質量。實行“政府補助、市場運作、成本服務”,鎮政府安排專項資金與村集體補貼資金合并使用,對管護組織、管護人員進行獎勵補助。一是建立衛廁管護組織。按照“有場所、有牌子、有車輛、有人員、有電話、有制度、有經費、有配件專柜、有活動記錄、有糞液利用”十有標準,成立3個管護服務站,每個服務站輻射覆蓋10個行政村,逐一明確服務人員職責、服務內容、服務范圍、服務標準、服務價格,管護站點設立配件專柜,所有工作人員培訓上崗,隨時提供上門服務。二是建立廁具維修服務體系。組織廁具生產企業在敬仲設立服務網點,培訓維修人員,配齊維修工具和廁具零配件,公開服務承諾、服務標準和服務電話。當農戶衛生廁所出現問題,由鎮、村負責協調廁具供應企業和施工單位,按照中標合同承諾的質保期和質保范圍進行維修。質保期外的維修服務,按配件等耗材成本和人工服務市價收費。
三是建立群眾滿意度回訪制度。統一制作《農廁服務聯系卡》,設立管護服務質量投訴舉報電話,如有群眾反映服務質量等問題,認真開展督查整改。定期抽取5%農戶進行滿意度回訪,鎮政府根據回訪結果折算補貼經費。
確保衛廁渣液生態處理有效利用。重點采取3種方式處理農戶衛廁渣液,均實現無害處理和有效利用。一是農戶田間自用。農廁管護服務站抽取渣液后,幫群眾運送至田間地頭,農戶在地頭設置儲液罐或儲液池,對渣液進行二次發酵,作為農作物的基肥、追肥使用。二是農業生產基地用作肥料。與當地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合作,建設渣液回收儲存池,采用新材料紅泥膜氣囊發酵包和沼氣發酵技術,回收處置衛廁渣液,生產沼氣、沼液、沼渣,全部用于農場生產。三是專業公司生產有機肥料。與山東瓦力等有機肥料生產企業合作,以玉米秸稈、蔬菜廢料、牛糞、衛廁渣液等為原料,加工生產生物有機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贏。(淄博市農業農村局 淄博市農村改革發展中心供稿)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