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6日電 (記者孫紅麗)近年來,隨著政策措施牽引帶動,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但同時,學生視力不良和近視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逐漸上升等問題仍較為顯著。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學生健康素養,加強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
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業內專家在近日召開的2022年全國兩會“健康中國人”系列圓桌座談上表示,讓學生從小了解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習慣,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進一步提高學生健康素養,應將健康教育融入課堂,多方聯動推進學生健康意識向健康行為轉變。
同時,學校要用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相關經驗,健全疾病預防體系,強化密切協作機制,構建多點觸發的智慧化疾病預測預警系統,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
近視、肥胖等問題突出
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在健康方面存在六方面問題。”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馬軍表示,第一,傳染病依然對學生健康造成危害較大;第二,由于超重肥胖的增加帶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問題;第三,跟發育有關的近視、脊柱彎曲異常以及口腔異常問題;第四,心理行為問題;第五,傷害問題;第六,青春期之后的生殖健康問題突出。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為14.3%,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
關于兒童青少年肥胖,2021年7月13日,中國疾控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在國家衛健委發布會上介紹,我國6-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歲以下的兒童超重肥胖率超過10%。
“當前,小學生近視、肥胖等問題比較突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學生缺乏科學的自我認知和生活常識;第二,缺少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第三,在家庭生活習慣與學校教育的要求上沒有達到高度統一。”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說。
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認為,心理健康是兒童青少年學習、成長乃至未來人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常見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焦慮障礙、抑郁障礙及品行障礙,還有一些孩子存在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自閉癥、游戲成癮等問題。
“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因此在面對學習壓力、外界刺激、沖突矛盾時,往往無法很好地調節情緒和心理狀況,容易出現各種精神心理問題。”陸林說,受疫情影響,學生長時間居家學習,容易出現沉迷電子產品、熬夜、缺乏體育鍛煉、親子矛盾沖突、缺少與同學朋友的交流溝通等現象,導致近視、抑郁、社交恐懼、游戲成癮等身心健康問題。
將健康教育融入課堂
樹立主動健康觀“從小抓起”
兒童青少年健康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基礎,提升健康素養,培養健康觀念和健康生活方式,離不開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馬軍表示,推進學生的健康意識向健康行為轉變,需要學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學校是兒童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要將健康教育融入課堂,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健康素養,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讓學生能夠主動尋求健康促進信息,獲取健康危險因素信息,正確認識疾病癥狀和表現,主動到醫療機構就醫,樹立主動健康觀。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2022年“師生健康 中國健康”主題健康教育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把健康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環節。
“讓學生從小了解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習慣,為他們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礎,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馬駿表示,讓學生了解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中國人口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郭震威表示,“健康科普進校園”是為了加強學校的健康教育,推進健康知識的普及,提高學生的健康素養。目前,這項工作順利推進,成效顯著。
另外,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程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適應能力?
陸林表示,“關注、重視、干預”是應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每一所學校都應該配備經過專業培訓的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應‘從小抓起’,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就普及相關知識,幫助孩子們掌握緩解情緒、疏導壓力的方式方法。”陸林建議。
健全學校疾病預防體系
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
加強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健全疾病預防體系。鞏固深化拓展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與經驗,全面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健康管理能力。
“要促進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師生健康管理轉變,倡導師生健康,呵護心理健康,培養健康文化。”馬軍表示,要建立健全學校公共衛生體系,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學校物質環境和心理社會環境,營造干凈整潔的學習氛圍,創造一個相互關懷、信任、友好的學校環境。此外,學校還應增加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多開展生活技能教育,提升學生社會情緒調節能力。
就健全學校疾病預防體系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黨委書記盧金星提出了“三個需要”。即,需要學校制定疫情調查、健康監察、留觀隔離、校醫聯防聯控等相關制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用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相關經驗;需要修訂和完善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在關注近視、肥胖等問題的基礎上,將脊柱健康問題納入體檢項目,堅持“預防為主、多病共防”。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明確中小學衛生室、保健室等機構職能分工,明確崗位職責,收集和監測輿情信息和疫情信息;需要建立學校與屬地疾控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協作機制,加強信息交流和協作。
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學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測研判和應急處置能力?
“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的過程中,需要及時捕捉預測專業機構的監測數據、醫療機構相關數據信息,包括輿情信息、自然災害預告等,并對這些信息數據進行研判分析。”盧金星建議,可以通過長期數據積累,參考專家意見建議,形成智慧化預警系統。在校內設置相關機構,進行信息捕捉和分析,制定應急預案,儲備應急物資,一旦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以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同時,要進一步強化地方黨政部門責任,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制定聯防聯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