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民健身成為社會新風尚
“多鍛煉、少生病”已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共識。日前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怎樣解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不足的難題?怎樣引導廣大老百姓想運動、能運動、會運動?在3月30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多部門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詳細解答。
新藍圖——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造福全民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介紹,此次發布的意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領域最高層級的頂層設計文件,是指導“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期全民健身發展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
根據意見,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到2035年,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體育健身和運動休閑成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意見著力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夯實社區全民健身基礎、推動更多競技體育成果全民共享,讓體育社會組織成為推動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讓社區健身的‘毛細血管’更加暢通發達,讓競技體育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趙辰昕說。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表示,要推動人財物等資源優先用于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在政策上向西部、農村、財政相對比較困難的地區傾斜,推動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參與主體多元化、供給內容多元化、供給模式多元化的格局。
新載體——破解全民健身設施不足難題
“過去一提到體育設施,大家會想到比較高大上的體育場館,座位多、場地大,但有些不一定完全實用。”趙辰昕說,通過總結經驗,意見提出要“控制大型綜合體育場館的規模和數量”“打造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載體”,推動健身場地設施由服務大型競技賽事向服務老百姓日常健身轉變,拓展綠色生態的健身新空間,讓群眾更好享受戶外運動的精彩。
據李建明介紹,“十四五”期間計劃在全國推動建設2000個體育公園等健身設施,完成5000個鄉鎮街道體育健身設施補短板項目,使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更加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我們既要擴大增量,也要盤活存量,對公共體育設施加大開放促進力度,全面推進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李建明說。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一級巡視員郝風林說,要完善學校和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互促共進機制,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公共體育場館向學生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提高體育場館開放程度和利用效率。
“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方面,讓人口成為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定位器’,是意見傳遞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解決優質體育資源城鄉區域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說,要把常住人口數量作為重要的資金分配考慮因素,讓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跟著人轉、跟著人走。
新風尚——營造人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社會氛圍
“讓每個青少年較好掌握1項以上運動技能”“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青少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意見列出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舉措,培養青少年鍛煉的良好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趙辰昕說,意見倡導全齡友好理念,以青少年為重點培養終身運動者,著力保障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運動權益,提高廣大職工的參與度,讓全民健身成為一種普遍生活方式,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營造人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社會氛圍,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全國總工會財務部負責人李穎敏說,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工會經費不僅可用于舉辦集體性職工體育活動的有關支出,也可用于為職工個人購買健身服務,有助于打消基層工會顧慮,激發職工參與全民健身的積極性。
李建明說,意見提出的“建立國家隊、省隊運動員進校園、進社區制度”,既有利于運動員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激發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相關體育項目的熱情。
“如果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能夠大幅增加、全民健身蔚然成風,不僅意味著群眾體育的大發展,更代表我國人民身體素養、精神狀態、收入水平、公共服務供給、產業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等全方位的提高,必將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歐曉理說。(潘潔、歐立坤)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