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醫療科普短視頻需強化平臺責任
張淳藝
“每天科普一個醫學小知識。你真的會洗頭嗎?三甲醫院醫生教你正確洗頭。”這是某平臺上的一則醫療科普視頻。這樣的醫療科普短視頻如今在各平臺層出不窮,內容多以兩性話題、心腦血管疾病、食療補身等為主。一些博主在獲得大量關注后,還會將流量變現,向用戶售賣藥品和醫療服務。(11月1日《法治日報》)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醫生,也可能是廚師。”近年來,醫療科普類短視頻頗受用戶關注,視頻中的博主大多穿著白大褂,以醫生的形象出現在屏幕前,大談特談健康知識。不過,穿白大褂的主播未必都是醫生。
前不久有媒體曝光,在某互聯網平臺上,認證為“××醫生科普聊”的賬號有24萬多名“粉絲”,發布的530條內容贏得近21萬個點贊。該賬號認證信息為“趙某,內科副主任醫師,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媒體聯系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趙某,被告知“這個賬號不是我的。我不是中醫,不會賣中藥(飲品)”。
與一般的短視頻不同,醫療科普短視頻內容比較專業,需要博主具備相應的學業經歷和知識背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發布的。去年6月22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聯合發布《網絡主播行為規范》,明確要求“對于需要較高專業水平(如醫療衛生、財經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內容,主播應取得相應執業資質,并向直播平臺進行執業資質報備,直播平臺應對主播進行資質審核及備案。”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平臺并未嚴格履行審核資質,給了“李鬼”冒充李逵的可趁之機。同時,一些主播博主將“三甲醫院醫生”“婦產科主治醫生,從醫25年”等醫學經歷、醫學資質寫在“個人簡介”一欄,從而繞過平臺審核,讓不明真相的受眾受到誤導。
此外,醫療科普短視頻理應以科普作為唯一目的,不應摻雜任何帶貨、推薦藥品、就診醫院等行為。《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 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的,不得在同一頁面或者同時出現相關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地址、聯系方式、購物鏈接等內容。
去年6月,國家衛健委等九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然而,由于平臺在內容管理上把關不嚴,存在漏洞,一些短視頻主播仍然“一邊科普,一邊賣藥”,違反了《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博主用醫務人員的名義推廣藥品、醫療器械、診療方法或者帶貨其他商品等,更是違反醫務人員九項行為準則,有悖于醫德素養。
整治醫療科普短視頻亂象,需強化平臺責任。有關部門應通過約談等形式,督促短視頻平臺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對發布者的專業資質進行嚴格把關,拒絕“渾水摸魚”。同時,運用大數據,采取“技術+人工”的審核方式,及時發現和叫停醫療科普視頻違規帶貨的行為,將相關賬號予以封禁,從而規范醫療科普秩序,讓科普真正回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