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門聯合印發《意見》要求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
讓更多優質醫療資源“下基層”
張佳星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9個部門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今年6月底前,以省為單位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以下簡稱“縣域醫共體”)建設,力爭全國90%以上的縣(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財物統一管理、權責清晰、運行高效、分工協作、服務連續、信息共享的縣域醫共體。
什么是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與此前的醫共體有什么區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形成對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醫療服務將起到哪些作用?1月12日,相關負責人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上就推進情況進行了介紹。
開展協同管理,提高縣域整體服務能力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在縣域主要組建醫療共同體。各地結合實際,探索了各種形式的醫共體。”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司長傅衛介紹,2019年起,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試點工作。
據介紹,試點工作期間,各個試點縣積極探索,在優化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高縣域整體服務能力、改善群眾就醫體驗、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積累了相對成熟的經驗。一個縣可以組建一個醫共體,也可以根據人口情況組建多個醫共體,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以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為例,當地結合自身區位特點和群眾就醫習慣,組建了3個醫共體。在醫療資源空間布局上,瀘縣形成了10分鐘村級、20分鐘鎮級、30分鐘縣級醫療服務圈。
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馬晉宇介紹,醫共體強化了各分院發展規劃、人員統籌、職級晉升、后勤物資采購、設施設備利用等方面的協同管理,避免了資源浪費。如瀘縣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根據其成員的區域特點、人口分布,規劃建設了醫養結合中心,避免了醫共體內各單位一哄而上搞醫養結合的局面。
“通過建立醫共體總院和分院對口幫扶的機制,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得以提升。總院向分院委派了院長2名、副院長4名、業務骨干53名,幫助分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45個,增強了分院的服務能力。如瀘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結合潮河鎮周邊群眾的血液透析需求和人口規模,幫助潮河分院建立了血液透析室,2023年透析人次達到了2550人次。”馬晉宇說。
財政支出、醫保基金加大支持力度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縣域是主體,“緊密”是關鍵。為此,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縣域醫共體內符合條件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新增財政衛生健康支出向縣域醫共體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適當傾斜。
此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在編制使用、人才招聘、職稱評定等方面具有更多自主權。醫共體通過完善內部的決策機制,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共建共治共享,實行人財物和行政業務等方面的統一管理,優化績效分配,更好地調動醫共體內各成員單位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在統一管理的基礎上,醫共體對外可實現與城市醫院的合作,提升縣域重點疾病治療、重大疫情應對、醫療應急處置、婦幼衛生以及中醫藥服務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對內向鄉鎮常年派駐臨床管理人員,協助解決好基層的問題,面向鄉村開展巡回醫療,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
“對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醫保基金以醫共體的整體作為對象,購買更加高效的醫療服務,促進醫共體內部不同級別、類型的醫療機構分工協作。”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介紹,醫共體在完成既定任務目標的前提下,使用醫保基金低于總額預算指標的情況,結余的部分可以作為醫共體的收入。
黃心宇表示,醫保基金將進一步向縣域內醫共體和縣域內基層醫療機構傾斜,提高縣域內疑難重癥診治能力,促進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