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av东京热无码专区免费,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一区

人民網健康·生活

為人父母,付出也要有邊界感

王葵

2024年10月12日08:48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付出和回報,是衡量人際關系簡單而重要的指標。人際交往的公平理論強調,當付出和收益大致相當的時候,更愿意維持這段關系;而社會交換理論認為,當付出越少收益越大,滿意度越高。親子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也許也需要考慮付出和收益之間的關系。

  當父母,時間、精力、金錢、情感方方面面都需要付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愿意付出睡眠時間去讓他們獲得良好的照顧,愿意給他們買適齡的玩具,愿意時刻陪在他們身邊確保其安全;再長大一些,我們愿意陪他們讀繪本,陪他們去公園跑跑跳跳,愿意讓他們騎在我們的肩膀上歡笑;等他們再長大一些,我們愿意早起給孩子做一頓早餐,假期帶他們去旅行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點餐的時候考慮他們的喜好;當孩子更大些之后,我們會在意他們與同伴交往是否融洽,他們看的書是否符合家庭的價值觀,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是否偏激……

  總之,父母似乎總是和付出聯系在一起,包括看得見的付出和看不見的付出。然而,不是父母的付出越多,親子關系就越健康,對孩子的成長就越有利。判斷一段關系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是所有的付出中,“愿意”的比例到底有多少。在健康的親子關系中,很多付出是父母“愿意”,而非“不得不”。

  付出的概念也不僅是物質和金錢,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從物質和金錢中能夠獲得的快樂和滿足其實已經比較有限。而且,即便從中獲得滿足,物質上的滿足能夠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父母在養護過程中的情感投入程度,如陪伴的時間和質量,變成了更加重要的指標。

  然而,父母不計回報的付出不應該被理解成父母的付出可以沒有邊界。任何關系都需要邊界,做父母也是這樣。

  良好的關系中,彼此都能夠感受到回報。在養育未成年子女的過程中,父母也會收獲很多隱形的回報:當孩子問“蝴蝶能不能飛得跟公交車一樣高”“為什么公交車不能下臺階”,當聽孩子奶聲奶氣地唱歌,當被孩子的小手捧著臉,當他跟我們分享校園里的小秘密,當看到他臉上冒出第一顆青春痘,當長大的孩子伸出胳膊一把搭在父母的肩頭,當看到孩子學會去關照陌生人……這些瞬間會讓父母有很多的感動,原來人生如此值得。

  一段關系是否健康,一個很好的指標是我們的獲得感有多強。在親子關系中,作為父母也可以問問自己的獲得感,到底有多少?

  獲得感是一種感受,其內涵也不是物質本身。親子關系中,有時候父母明明付出了物質,子女卻不一定有獲得感。如果父母用1000元錢的手機,省著錢給孩子買4000元錢的手機,而孩子惦記的卻是同學6000元錢的手機,那么拿著4000元錢手機的孩子可能并不會有獲得感。甚至可能會有一種相對被剝奪感——“同學們能輕松擁有6000元錢的手機,而我卻只能擁有4000元錢的手機,生在這個家庭中真是不幸”。試圖通過物質來給孩子愛,這個思路是錯誤的,從古至今都如此。

  如果做父母的過程中獲得感太少了,也可以“自私”一些,我們不是一定要拿出有限的工資去給孩子報回報率其實并不高的各種輔導班——孩子的學習主要還是靠課堂上的效率;我們不是一定要頓頓給青少年子女做飯,因為他們已經有這個能力;我們也不是一定要違背自己的意愿給孩子創造打電子游戲的條件,因為這樣對大多數孩子的成長沒啥幫助,他們需要規劃自己的時間應該怎么用;當我們生病的時候可以要求適齡的孩子給我們端茶倒水,因為照顧家人、做家務都是孩子需要參與的。換句話說,父母的付出,并不是沒有邊界的;而且父母也可以對孩子提要求(最好不是學習成績,尤其是排名)。這些要求越具體越好,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責任感,學習到邊界感。

  如果父母一味付出,滿足孩子的需要,往往只能感動自己,卻難以教好孩子。滿足孩子的需要,是教育孩子過程中一個要考慮的點,但不是一個值得去努力奮斗的方向。當孩子形成“父母就是給我服務的”認知,那么這對親子雙方都有巨大的傷害。當這個原則成為家庭中沒有明確說出的“公理”時,覺得自己沒有被滿足的孩子甚至會當街毆打家長;默默承受被孩子毆打也成了一種似乎可以被接受的選項。

  邊界這個詞,意味著哪些事情可以做,什么話可以說,什么要求可以提。身體的邊界是明確的,就是我們的皮膚;但每個人的心理邊界卻并不清晰,需要在成長中慢慢去建立。只有父母有了這樣的邊界感,而且在親子關系這種特殊的人際關系中也掌握好邊界感,孩子才更可能獲得邊界意識。當父母樹立了邊界,孩子也會帶著從父母這里學到的邊界意識,去和其他人交往。這其實會讓孩子受益。(作者供職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研究員、二級心理咨詢師)

(責編:喬業瓊、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