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扣”
常華仁 曾 明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今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也是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提出10周年。互聯網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交流交往、創新創造提供了新平臺、新空間,也為推動文明繼承和發展、促進文化弘揚與繁榮提供了新載體、新機遇。
當今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信息網絡高度依賴,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深度融合,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越發突出。特別是廣大未成年人,在通過網絡讓學習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豐富的同時,也面臨著違法和不良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泄露、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等多重風險。
發展好和治理好,始終是互聯網這枚硬幣的兩面。近年來,我國網絡安全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網絡安全工作體制機制日益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億萬民眾在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育是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基石。網絡素養的高低關系著廣大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方式、態度以及效用。近年來,我國在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等都對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積極回應各方關心關切,針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設置“網絡素養促進”專章,明確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內容,并明確國家、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的責任義務。在實踐層面,網絡平臺、社會組織等通過多種活動和項目,積極探索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有效途徑。例如,團中央聯合相關單位制作發布了一系列“12355網絡素養公開課”,融入團課隊課教育,持續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
《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2024)》顯示,中國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正穩步提升。報告從6個維度對青少年網絡素養進行分析評價,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上網注意力、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網絡安全行為和隱私保護意識有所提高;網絡信息保存和利用能力、網絡規范認知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網絡信息的辨識和批判能力相對較差。
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微。需要看到,我們所面臨的網絡安全問題,很多是意識問題,要從思想意識上系牢“安全扣”,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進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水平,還需各方共同努力,為未成年人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比如,政府部門應繼續著力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持續打擊網絡謠言、有害信息、虛假新聞、網絡敲詐、網絡水軍等違法違規行為,特別是要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堅決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盲目追星、打賞充值、沉迷網絡游戲等行為。
網絡平臺應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加大對涉未成年人信息內容審核力度,及時發現和處置有害信息。同時,加強青少年專屬內容池建設,加大適合未成年人的優質內容供給力度,完善實名實人驗證、功能限制、時長限定、內容審核、算法推薦等運行機制。還應發揮和用戶聯系密切的優勢,細化各類違規行為的處理辦法,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健全受理處置反饋機制。
中小學校應成為網絡素養教育的主要場所,增強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立足課堂育人主渠道,落實中小學思政、信息技術等課程要求,推動網絡素養與相關課程有機融合;發揮學校法治副校長作用,引導學生養成依法上網的好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學校不僅應幫助未成年人擦亮雙眼、提高網絡安全意識,還應展示可能遭遇的網絡問題背后的底層邏輯,呈現各類隱患問題的結構圖譜,幫助未成年人增強對網絡安全問題的剖析深度,從源頭提高廣大未成年人的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擔負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養的責任,廣大家長不僅應提高自身的網絡素養,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用網時間,帶動家庭安全用網、文明用網,還應注意換位思考,認真體察孩子的上網需求,引導他們合理上網。
作為“網絡原住民”,未成年人具備先天的互聯網思維和行為習慣,他們更愿意以平等化的方式溝通,以生活化的場景學習,以社交化的方式傳播,以年輕化的話術交流。社會各界也應共建和諧友好的網絡空間,加強網絡法治宣傳教育。培育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需要牢牢把握這一群體的認知特點和行為規律,以當下未成年人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講故事、明道理,讓網絡安全意識在未成年人心底生根發芽。
當今時代,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新征程上,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掌握網絡安全知識、提高網絡安全技能,文明上網、安全用網,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護航他們的健康成長,全社會需要共同行動起來。
(作者:常華仁系西南民族大學國家安全與區域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曾明系名譽院長)
(項目統籌:本報記者 陳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