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慶教授正在主刀切除腫瘤,躺在手術臺上的小顏(化名)與醫生交流。圖/通訊員王潔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相信這首唐詩大家都能脫口而出。但是,躺在手術臺上接受開顱手術時,還能輕松地背完嗎?
近日,在湘雅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室內就出現了這一場景。在一場開顱手術中,病人小顏(化名)被要求背詩、算數、識圖、念書。小顏是株洲人,他的顱內長了一個膠質瘤,而且長在了重要的功能區,周圍是控制面部和肢體的運動中樞,以及控制說話的語言中樞。更為棘手的是,膠質瘤是由腦組織轉變過來的,與周圍的正常腦組織邊界不清。切多了,可能會影響正常功能,切少了,又很容易復發。
“小顏醒醒,動動手指頭,握一下我的手。非常棒,放輕松,沒事的,我們都在這里。”6月15日上午,手術正在進行到最緊張的階段。神經電生理醫生李鵑在手術臺旁,一邊握著小顏的手輕輕地將他從麻醉狀態喚醒,一邊與他交流,讓他做算數、識圖、讀句子等小測試,或者是動動手指,伸伸腳趾頭,觀察他的語言和運動情況。
“主刀醫生用電刺激器進行試探,我們要根據小顏的反應,迅速判斷他的功能區是否受損,并且及時與主刀醫生溝通。如果他突然講不出話,或是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就說明這個區域是功能區,需要小心避開。”李鵑醫生介紹。
腫瘤切除仍在繼續,在設計好的題目完成后,醫生還跟小顏聊起了天,保持他的清醒狀態。“能不能背首詩呢?”“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呀?”“病好了想做什么呢?”盡管聲音有些虛弱,小顏都對答如流,還完整地背出了一首詩。
“我記得做了3乘以8的乘法題,和11加9的加法題,還有看圖片,我都答對了。”6月17日,術后在病床上康復的小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清晰地記得。
這與術前的充分準備不無關系,神經外科、麻醉科、神經電生理監測醫生就反復與小顏溝通,說明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流程,增強他的信心。
“小顏是駕校教練,我們特地設置了一張汽車圖片題目,希望能讓他放松下來。”李鵑醫生說。
“神經電生理監測能夠大致定位,但仍然不夠全面、精細,需要術中患者清醒過來配合醫生,才能精確地找到并定位功能區,精準地切除腫瘤。”主刀醫生、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慶教授說。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