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對醫學的理解和對醫生的尊重,在當今社會很稀缺。醫患之間,信任是最好的“防護衣”
最近,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某患者在做手術前,給醫生留下一張字條:“手術過程如發生異常情況,家人不得與院方和醫生發生任何不理智的行為。是技術原因由醫院方處理。是就診者本身原因由患者自身負責。醫生可總結經驗以利于今后的工作。”這張小小的字條,令醫生非常感動。
有人認為,手術出了意外,不鬧醫院是患者本該恪守的法律底線,醫生為什么還要感動?難道是在“謝患者不殺之恩”嗎?其實,小小字條,表達了一位患者對醫學的理解和對醫生的尊重,而這正是當今社會的稀缺之物。在惡性傷醫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遇到一位寬容醫學失敗的患者,醫生自然會心生感動。
當前,信任缺失成為我國醫患關系中的一大問題。很多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信任。手術成功了,啥也不說,友誼的小船風平浪靜;手術失敗了,咋都不行,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而醫學的最大特點恰恰是結果的不確定性。人體千差萬別,病情瞬息萬變,手術成功或失敗,誰也無法斷言。雖然醫生都不愿意失敗,但失敗的概率總是客觀存在,有人形象地比喻為“上帝抽簽”。很多患者和家屬也能理解醫學的有限性,知道醫生不是萬能的,然而,一旦遇到失敗的結果,還是無法接受。尤其是在法治缺位的社會環境下,不少人更愿意選擇非理智的行為,通過鬧醫院獲得經濟補償。類似的劇情反復上演,早已令醫生心寒。所以,當醫生遇到一位明事理、知感恩的患者,能不感動嗎?
事實上,盡管醫學充滿不確定性,但醫生從來不會被動等待。他們總是盡力把風險降到最低,以減少對患者不必要的傷害。從這個角度看,醫患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既然是“一個戰壕”,就不該有二心。與其互相猜疑,不如同舟共濟。當患者把生命托付給醫生時,醫生的責任心反而更強,不敢有絲毫懈怠,否則就會覺得對不起這份托付。患者越是信任醫生,醫生就越會努力回報患者。醫患之間,信任是最好的“防護衣”。
慈悲是醫生的基本品質。每位醫生都希望患者好好活下來,因為人世間沒有什么比生命更寶貴。北京一位骨科大夫搶救一名嚴重車禍患者,術中突發大出血,無法判斷出血點在哪里,這讓他瞬間面臨兩個選擇:一是迅速截肢,穩妥保住患者性命,沒有任何過錯,但患者從此殘疾;二是憑經驗盲探止血,如果成功就是保命保腿,如果失敗就可能因為錯過截肢時機失去生命。在幾秒鐘的糾結之后,醫生選擇了后者。他說,就在做出決定的那幾秒,他覺得自己“頭發一下子全白了”。病人康復時,未必知道醫生在手術臺上所經歷的艱難抉擇,而這正是醫生的可敬之處。
當然,醫患之間相互信任,并不意味著沒有矛盾。因為醫療是一個高風險行業,手術總會有意外,醫生也總會有失誤甚至過錯,醫療糾紛不可避免,這都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有了信任的基礎,一旦發生意外,醫患雙方依法依規處理,該調解的調解,該訴訟的訴訟,該賠償的賠償,該道歉的道歉,未必不能握手言和。醫患之間始于信任,終于和諧,偶爾有糾紛、有矛盾,但不會有仇恨、有傷害,這才是醫患關系的理想狀態。
一張小小的字條,釋放了患者的善意,贏得了醫者的贊許。但愿這張有形的字條,變成更多人心底無形的“規則”,讓醫患關系更加和諧。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