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藝術品”,醫生就是修復生命的“工匠”。一名好醫生,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者
據報道,94歲的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院士,依然每周親自主刀多臺高難度手術。從醫73年,他從未放下過手術刀,至今仍保持著年均200臺的手術量。他的手術行云流水,令人嘆為觀止。
如果說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藝術品”,那么,醫生就是修復生命的“工匠”。醫生與工匠,兩個不同的職業,卻有著相似的氣質。
好醫生沒有分別心,不會馬虎地對待任何一位病人。就像一位工匠,無論面對何等材料,都會反復琢磨,絕不浪費好料,也不拋棄壞料,力求物盡其用。一位好醫生,不會嫌貧愛富,不會挑肥揀瘦。無論病情輕重,一律認真對待。哪怕是再簡單的疾病,也會謹小慎微,用心求證,以免誤診。倘若遇到復雜疑難病例,更是朝思暮想,夜不能寐,設計手術路徑,繪制手術圖譜,生怕一刀開錯永成遺憾。
好醫生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總想把手術做到極致。恰如工匠雕刻一件作品,哪怕有一刀敗筆,也不肯輕易出手,以免毀了名聲。一個病人躺在手術臺上,醫生手起刀落,活兒做得是粗是細,只有自己明白,所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一位好醫生,絕不會在不完美中縫合傷口,他把手術中的任何瑕疵都視為醫者的恥辱。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專家郎景和院士說:“在做子宮肌瘤剔除術時,請記住農夫的話:在收獲后的馬鈴薯地里,我們總可以找出遺留的馬鈴薯。”他曾做過一臺手術,從病人子宮里挖出200多個肌瘤,一個一個摳,一遍一遍查。就像一個農家孩子,提著筐子,在馬鈴薯地里撿漏,再小的疑點也不放過,直到地里干干凈凈。
好醫生不僅付出心血,而且傾注情感。就像工匠遇見一塊好料,如同遇見知己,用心與其對話,同悲同喜,直到心物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打磨的作品,自然就有了匠人的溫度和氣質。好醫生看病,亦是如此。醫生完成手術,并不意味著完成了對病人的治療。病人身上的刀口,就是醫生永久的“簽名”。醫生術后到病房查看病情,如同檢視自己的作品。一個危重病人康復出院了,醫生依然會牽腸掛肚。若干年后,再次遇見病人,看到其不再為疾病所苦,醫生便會喜不自禁,就像工匠炫耀自己的作品一樣:“看,這是我治好的病人!”
好醫生把職業當成信仰,不忘初心,不覺其苦。恰如一名工匠,一輩子堅守一門技藝,不敢省人工,不敢減物力,把每件作品都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一位好醫生,享受每一次治病救人的過程,無論多苦多累,始終癡心不改,當病人康復時,就會有一種“愛情爆發般的幸福感”。這種喜悅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著名心內科專家胡大一說:“不在病床旁邊度過足夠的不眠之夜,不足以理解醫學。”這就是好醫生的堅守與執著。北京協和醫院的很多老教授有一個共同特點:守時、干凈、彬彬有禮。他們把每一次出診都當成一次神圣的儀式,絕不遲到一分鐘。儀表端莊,頭發梳得一絲不亂,白大褂洗得一塵不染,聽診器掛在胸前,永遠面帶微笑。有一位老教授至今保持著這樣的習慣:站在診室門口,迎送每一位病人。因為他們深知,一個外表邋遢、舉止輕慢的人,是不配從事醫生這樣高貴的職業的。
工匠精神是一種修煉,更是一種境界。沒有匠心,難成良醫。一名好醫生,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者!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2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