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av东京热无码专区免费,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一区

人民網
人民網>>健康·生活>>科普要聞

常吃辣壽命長?51萬人用12年的時間告訴你真的!

2016年07月25日08:36 | 來源:人民網-健康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常吃辣壽命長?51萬人用12年的時間告訴你真的!

近期,我國著名流行病學專家李立明教授團隊與牛津大學合作的中國人群健康風險研究項目進展結果連續在柳葉刀、英國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三大國際頂尖醫學雜志發表,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

受訪專家:李立明,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亞太公共衛生科學理事會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天2兩水果,心血管病不上門

核心提示:“一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你”這句話流傳甚廣。但具體吃水果有啥好處,吃多少,沒人說得清。這次研究結果證實:如果每天吃2兩新鮮水果,可以讓心血管病的死亡風險降低三分之一。

發表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1個蘋果的重量大概是200克以上,這就意味著每天吃半個蘋果或者相當重量的水果,就可降低約三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這項研究所揭示的水果攝入與心血管病風險的關聯程度,比以前針對西方人群的同類研究成果更確切,就是說,我們吃水果降低心血管病的風險要比西方人更明顯。

這大概是由于中國人本身吃水果的量就比西方人少,而且我們習慣生吃新鮮水果,而西方人吃的水果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果是加工過的,比如水果罐頭和果汁。如果增加水果攝入確實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風險,那就意味著,通過促進每個中國人每日攝入的新鮮水果量,每年大概有50萬的心血管病死亡可以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結論不受調查對象和調查地區的限制,也就是說,無論你是男是女,住漠河還是住南沙群島,每天二兩水果,都是有益無害的不二之選!

戒煙,35歲前效果更好

核心提示:“老煙槍”們大多覺得吸了大半輩子,戒不戒煙差別不大,其實大錯特錯了。

發表刊物:《柳葉刀》雜志

研究顯示,目前中國有2/3的男性青年抽煙,而且很多在20歲之前就開始吸煙。隊列把該數據和1991年22萬全國男性隊列進行了比較,發現在這兩個間隔15年的隊列中,男性因吸煙導致死亡的比率增加了近一倍,其死于慢阻肺、肺癌、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也顯著增加。

研究表明,越早戒煙越好,尤其是35歲前戒煙效果更好,但即便是年紀大了再戒煙,同樣能收獲不小呢。但這項研究也通過數據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執意不戒,中國最終將有1/3的年輕男性因為吸煙而倒在慢阻肺、肺癌、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心臟病的“魔爪”下。

對于那些在發生嚴重疾病后而戒煙的煙民,戒煙10年后死于各類疾病的風險和從不吸煙者基本相似。

這就意味著,對老煙民來說,只要戒煙超過十年,之前因煙草導致的額外的死亡風險幾乎可以消化于無形了。

因此,戒煙吧,多晚都有效!

常吃辣,壽命長

核心提示:對于嗜辣一族來說,頓頓有辣才夠味。其實,適量吃辣能降低死亡風險呢!

發表刊物:《英國醫學雜志(BMJ)》

以往的研究認為,辣椒和它們的生物活性成分——辣椒素,具有有益作用,包括抗肥胖、抗氧化、抗發炎和抗癌特性,但對吃辣和死亡風險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卻少有提及。

此次研究對所有研究對象的死亡和各種健康結局開展了長期隨訪,發現與那些每周吃不到一次辛辣食物的人相比,一周吃1到2天辛辣食物的人,死亡風險減少了10%(死亡風險比為0.90)。每周吃辛辣食物3到5天、6天或7天的人,死亡風險降低了14%(死亡風險比為0.86)。

同時,常吃辣的人死于腫瘤、缺鐵性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也有類似降低。

如果你是一個不愛喝酒的女性,那么,吃辣降低癌癥、心臟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的“魔力”會更明顯。

而且進一步分析也表明,吃新鮮辣椒的人,因腫瘤、缺血性心臟病和糖尿病導致死亡的風險往往會更低。

注意哦,該大隊列人群研究的受訪對象中每周吃辣的人最常用的辣物原料為新鮮的辣椒和干辣椒。

吃新鮮水果可防心血管疾病,早戒煙可以減少死亡……這些平時耳熟能詳的健康提醒,到底有無科學依據,又究竟怎樣做才能有準確的健康收益?

51萬人跟蹤12年做前瞻性研究、專門針對中國人體質的調研設計、極為罕見的被三大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刊文認可,給國人帶來了準信兒,這些健康習慣真的有效——一天2兩水果,心血管病死亡風險降1/3;戒煙,早戒早受益;常吃辣,死亡風險降14%。

近日,健康時報記者對話研究主導者、國內著名流行病學研究專家李立明教授,為您揭開研究背后那些事兒。

第一份屬于國人的研究證據

健康時報記者:這三項均是公眾耳熟能詳且認知度較高的健康提醒,為何還要做大規模的樣本研究?

李立明:這個研究的目的一是建中國的人群隊列,開展慢病的病因學研究;二是收集生物標本,建中國的生物標本庫。

病因研究一定是先因后果的。比如,我們需要證實,如果有吸煙這樣一個健康風險習慣,最后會不會真的產生肺癌這個危害,需要拿出科學證據來證實。因此,先觀察誰吸了煙,然后跟蹤最后得不得肺癌。

過去的一些研究包括臨床指南、預防指南基本上都是基于白人體質的研究結果。這個項目解決中國人自己的慢性病病因,為日后慢病指南的撰寫提供預防、干預的科學證據。2004年我們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協議建立了覆蓋全國10省(城鄉各取5個)、參與人數超51萬的研究隊列,用了四年多的時間做基線調查,如今獲得一些證據。就目前來講,這個研究在國際上是處于領先位置的,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

健康時報記者:為何要選擇51萬人如此龐大的樣本人群?

李立明:不同規模的隊列能研究的疾病是不同的,比如20萬人的隊列研究針對的是白內障、高血壓這類發病率相對較高的疾病。50萬人就可以研究一些發病頻率比較低的,比如說心肌梗塞、糖尿病、腫瘤這類疾病。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對這個隊列隨訪了12年,拿到470萬人年的分母隊列。

健康時報記者:此次項目在中國10個省的10個地區開展,項目點的選擇和受訪人群限定方面,是否對研究有影響?

李立明:做慢病健康風險的研究,選的都是當地比較有特色的病,像江蘇和河南,消化系統腫瘤就比較高發。湖南是漢族人里血壓最高的,因為他們口重,又咸又辣。因此,除共性外,一定會有他們自己的地域特征。

我們綜合考慮了城市和農村的比例、各類慢性病發病率和主要死因登記報告制度完整性等因素,最終確定了山東青島、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海南海口市美蘭區、江蘇省蘇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四川省彭州市、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河南省輝縣、浙江省桐鄉市、湖南省瀏陽市在內的十個地區。在人群選擇上,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以城市居委會和農村自然村為單位,對選定社區內符合入選標準的35到74歲成年人進行一次全面的基線調查。最終參與人數是51萬2千。這個人數中,男性占41%、女性占59%,農村60%、城市40%,平均入選的年齡是52歲。而這個年齡段正是中青壯年人群,也恰是慢病開始出現的時間。所以這個年齡段的選擇是最好的。

第一次建立國人生物樣本庫

健康時報記者:面對如此龐大的自然人群隊列,研究團隊是如何進行調查和隨訪的?

李立明:現在我們已經隨訪12年了,12年中他們的生活完全沒有任何人為干預,該怎么生活怎么生活。

第一是做生活習慣的問卷調查,二是要監測死亡率,死亡后還要查致死疾病、原因;也要對慢病發病情況進行監測,包括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糖尿病四大類,我們每年都會將這些慢病發病的臨床診斷通過和國內最好的醫生核實,確認疾病的類型和診斷方法是否正確,譬如請北京天壇醫院專家團隊負責腦血管病診斷,北京協和醫院專家負責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通過最頂尖技術團隊核實診斷,獲取最準確的結果,以得到國際認可。

另外,我們還實現了對受訪對象醫保情況的監測,幫當地的政府分析當地的疾病譜和醫療費用,為今后其他慢病預防和控制提供科學證據。

健康時報記者:這次研究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監測同時收集受訪者的生物樣本,為何做此計劃?據了解,全球流行病學研究都較少建立生物樣本庫。

李立明:收集生物標本建中國的生物標本庫,非常有必要。一是樣本的量足夠豐富,二來我們有這些調查對象從未發病到發病的長達十幾二十年整個隨訪過程和生物樣本依據,這對未來科研是一筆巨大的基礎素材。等到未來科學技術發展了,有一些新的指標會出現,我們再將部分血清標本拿出來做比對、分析,形成新的數據結果。此外,這些血清標本全部慎重保存,實行電子化監控。24小時分裝率能達到97%,平均分裝時間小于10個小時。

健康時報記者:問卷中與慢性病風險的相關問題是出于怎樣考量設計,此外,電子問卷錄入似乎與以往的傳統的流行病學調查有很大差異。

李立明:在設計之初,我們就考慮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針對中國人特色的飲食及行為方式設置了問卷內容,比如煙草使用情況、飲酒、飲茶、膳食和膳食的補充劑,或者其他復合維生素或者魚油等;還有室內污染、體育鍛煉、睡眠和心理、疾病史、家族史和女性生育史。此外,我們還用到一些體檢的方法,包括一些慢病常規檢查,比如一氧化碳、肺功能、慢阻肺的研究、血壓的測量、血脂全套等。同時,項目組聘請了牛津大學搞IT的專業人士,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電子信息化的管理系統錄入保存。 當中設了很多邏輯檢測,確保數據科學、完整。

第一次給出明確的科學依據

健康時報記者:此次研究成果陸續刊發在國際頂級學術雜志上并引發高度關注,您如何看待此次研究的價值?

李立明:刊發在《英國醫學雜志》上關于辣食攝入與死亡風險的研究被引用率非常高,文章還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的100篇文章中的第26位,這在中國學術圈里很少有。

這些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建中國人的人群隊列,解決中國人自己的病因,為日后慢病指南的撰寫提供預防、干預的科學證據。我們用十幾年的時間來撫育這個項目。它從暴露因素到發病需要一個縱向的過程,隨訪的時間越長,價值越高,證據越可靠,才越有可能被國際上接受,而后才能真正形成讓老百姓受用的科學依據。

健康時報記者:以往我們對一些健康習慣有所了解,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沒有一些具體的指導。比如水果,吃多少才能預防慢性病?而此次研究給出了明確的具體數據。未來隨著這項研究的繼續深入,這些數據對健康習慣的指導是否更加具體?

李立明:沒錯。龐大的隊列、漫長的隨訪時間得出來的數據,應該講是人群中真實的東西。這些數據為我們日后深入科研提供了很好的線索。

比如水果,如今已知是一天吃二兩可以降低心血管病風險百分之三十。那么我們下一步的研究就是,什么樣的水果,累積吃多少,對哪些疾病有保護作用,怎樣的吃法能預防心臟病或者腦血管病?哪些水果對糖尿病是無害的?哪些是有害的?這些問題都將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細化。

當前研究的這些結果,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方向,我們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深入去做,做完了再拿出證據形成國家防治措施,或制定科學膳食指南,在全國推廣。

(責編:許心怡、權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