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標本兼治解難題
對臨床審批慢這一問題,不光企業急,食藥總局和藥審中心也很著急。近年來,他們采取了包括增加人手、改逐期審批為一次審批等多項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7月31日,食藥總局還發布了《關于征求加快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問題的若干政策意見的公告》,問計于民。
受訪者指出,創新藥臨床審批慢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打小鬧”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通盤考慮,從體制、思想、思維和機制上正本清源、改革創新。
機構上搞活,讓藥審中心社會化
“審評力量沒能與審評任務同步增加,是審批慢的直接原因。”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郭云沛介紹說,近些年我國醫藥產業發展迅速,但審評力量卻沒有同步增長。今年發布的《2014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藥審中心在編人員為115人,專門做技術審評的審評員只有89人。“多年來這個數字就沒怎么變過。”
據李寧介紹,美國的審評員有4000多人,日本有500多人,我國臺灣地區也有200多人。
專家們指出,我國的審評員不僅數量不足,而且整體素質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審評效率。“創新藥采用的都是國際前沿技術,而且風險較大,對審評員的要求更高。”李寧說,“藝高才膽大,如果審評水平不夠,審創新藥時就會信心不足、縮手縮腳。”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指出,創新藥是研發在前、審評在后,審評員與研發者的水平不能差距太大。
受訪者指出,收入過低是審評員整體素質不高的重要原因。
據郭云沛介紹,審評員經常加班加點,精神壓力也很大,但人均年收入不到10萬元。“審評員在國內外都是稀缺資源,跳到藥企后的年收入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
收入不合理帶來兩大后果:一是留不住人。近年來,審評員跳槽的事屢有發生。二是招不到高人。前不久藥審中心招了70個人,據一位了解內情的專家介紹,這些人水平參差不齊,許多人還有“鍍金”的想法。
“要想實現臨床審評的高質量、高效率,必須建立一支數量充足、水平一流的審評隊伍。”西安楊森制藥原高級總監李衛平說。
然而,受事業單位的體制限制,藥審中心很難做到這一點:既不可能增加太多人手,也很難大幅提高待遇。這一矛盾如何破解?
專家們建議,采用政府買服務的辦法,把藥審中心變成社會化的第三方審評機構。
宋瑞霖認為,從職能上說,藥審中心本來就只負責技術審評,沒有任何行政職能,完全可以社會化。
從操作性上看,有成功的先例可循。據李衛平、李寧介紹,十幾年前臺灣“衛生署”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他們的解決辦法是:把藥審中心從“衛生署”剝離出來成立非財團法人機構,每年撥給他們充足的經費,讓他們自行招聘人才、自主制定薪酬。改制之后,審評效率明顯提升,申請積壓的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精神上解壓,讓審評員輕松上陣
與提高審評員物質待遇同樣重要的,是摘掉戴在他們頭上的精神“緊箍”——終身負責制和第一責任人。受訪者指出,這兩個戴錯了的“緊箍”,嚴重束縛了審評員的手腳。
“‘終身負責制’聽上去很合理,實則違背了藥品的特點和人們的認識規律。”宋瑞霖說,受技術手段和認識水平的局限,創新藥即使有副作用,也往往要在臨床應用很多年之后顯現。“要把認識局限和玩忽職守區分開來。”宋瑞霖說,如果因為玩忽職守出現了問題,就要依法追責;如果是認真遵守程序、嚴格依據數據做出的結論,就應該寬容。“否則的話就會人人自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只要做出決定就要承擔責任,但國際上追究的是程序的對錯,而不是結果的對錯。”李衛平說,“如果你是嚴格‘照章辦事’,即使做出了日后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也不會被追責。”
束縛審評員手腳的,還有被倒置的“第一責任”。
“企業是藥物的研發者、生產者,無論是臨床試驗還是臨床應用,出了問題應當負首要責任。”深圳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說,“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一旦藥品出了問題公眾首先想到的是問責藥監部門,企業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這種錯誤的責任倒置,只會讓藥監部門采取更加審慎的態度、更為保守的策略。”
“在美國和歐盟,企業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責任人。”李寧介紹說,一旦藥品出了問題,負首要責任的肯定是企業,并會受到嚴厲的制裁,有的甚至傾家蕩產。
專家們呼吁,應當在法律規定和社會輿論上正本清源,盡快把戴錯了的“緊箍”摘下來,讓審評員在盡到應盡責任的同時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