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筠 主任醫師
畢業于中國中醫研究院。出生于儒醫世家,自幼隨父學醫臨證,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多年。擅長治療腸胃病、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腹瀉、結腸炎、肝炎、膽囊炎、膽石病、咳嗽、支氣管哮喘、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更年期綜合征等。
出診時間:周一、二、日上午
出診地點:東城中醫醫院
自幼受儒醫父親影響,有著中醫情節的張世筠1965年從四川大學生物系畢業后,于1979年考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研究生班,師從岳美中、京城四小名醫董德懋等名老中醫,為日后幾十年的從醫經歷打下了堅實基礎。張世筠告訴記者,他不看電視,不參加娛樂活動,所有空閑時間用于讀書和思考。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很多疾病的治療方法就是在他心無旁騖的學習和思考中獲得的。
戰爭時期父親用砒霜治好瘧疾
抗日戰爭爆發后,張世筠的父親張克濟所在濟南一中所有教職人員和學生,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徒步遷移到當時四川德陽的羅江,當時羅江瘧疾流行,許多人因此而喪生,張克濟先生運用中藥里面的一味劇毒之藥——砒霜,加上比較常用的食材綠豆,小范圍治好了很多身染瘧疾之人,引來眾人爭相找張克濟先生治療,導致川西北地區砒霜脫銷,當地很多人傳頌,羅江來了一位專用毒藥的中醫。將砒霜精準入藥的張克濟先生中醫功底深厚,得益于其淡泊名利的儒醫素養,張世筠將父輩優秀品德傳承下來,學而不厭,至老不懈,毫無保留地將畢業精力投入到自己所熱愛的中醫事業,每遇疑難,必查閱大量文獻,以使病人得到最妥帖的治療。來找他看病的病人很多是“回頭客”,他們看重的是“張老從不開與病情無關的藥,讓病人花最少的錢,用最精的藥。”
自行鉆研突破難治性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下端與胃交界線上3-5厘米范圍有一個高壓帶,形成高壓屏障,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道,加之食管黏膜的鱗狀上皮細胞有角質化的表層,可以防止氫離子滲入,使食管黏膜不致受到胃內容物酸性物質的損傷。可是當食管下端賁門括約肌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松弛時,胃酸上逆,導致病人出現胸膈燒灼感或疼痛,即我們常說的反流性食管炎。餐后、夜間睡眠時胃內容物從食管反流至咽、口腔則可引起咽干、咽痛等癥狀。反流性食管炎的診斷并不難,臨床上經常出現誤診,張老分析,是其并發癥的不相干性誤導了醫生做出正確判斷,如吸入性肺炎、咽痛、心絞痛等。
張世筠告訴記者,目前西醫內科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是讓病患服用“拉唑”類制酸劑,卻無法改變賁門括約肌的松弛,且長期服用“拉唑”類制酸易導致萎縮性胃炎。為找到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本的方法,張老查閱了很多古籍,將多年所學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中醫理論,通過增強食管下端賁門括約肌的張力使食道、胃收縮有力,加快胃內容物排空速度,改善賁門松馳,再輔以西藥控制病人反酸癥狀,做到標本兼治。
難治性食管裂孔疝與反流性食管炎病因相同,賁門松弛導致一部分胃上移,手術治療存在50%左右的復發率,張世筠依據中醫辨癥論治理論,通過增加賁門括約肌力量,使上移部分的胃慢慢復位,用最小的代價提高病患生活質量,也彰顯出中醫的強大魅力。
張老強調,預防上述兩種疾病要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暴飲暴食、吸煙、飲酒、過多攝入甜食都可以導致食管下端括約肌的功能下降,誘發反流性食管炎。除此之外,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也可誘發此病。
心存仁愛 用良知看病
在流離顛沛的生活節奏中,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卻以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壽至73歲。張世筠深受孔子提出的“仁者壽”觀念影響,與人為善,對病人一視同仁,力求以最少的藥物為病人治好病。剛過而立之年的李先生是一位有近十年病史的老胃病患者,慕名找到張世筠,張老分析他胃灼熱,卻怕涼,如懷抱冰塊,是典型的寒熱錯雜、虛實并見之證。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近三個月,張先生不僅胃痛癥狀完全消除,復查胃鏡,潰瘍也痊愈了。
孔子曾說,“因為我沒有做官,所以得學些技藝。”張世筠深知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他的書包里永遠放一本書,以便于隨時隨地汲取知識。連散步時也要利用獨處的機會思考醫學問題。張老說,多年養成的一個人邊鍛煉邊思考的習慣是改不掉了,群體性鍛煉不適合他。多年浸潤于醫學領域,使得精于理論的張老臨床上辨證確切,用藥精當,并因人制宜地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用醫者仁心詮釋了儒醫精神,也是病人樂于找他看病的重要原因。
本報記者 田晶